以人物生命故事為題材的紀錄片是2010年台灣紀錄片的特色,包括以電影攝影師李屏賓為題材的《乘著光影旅行》(姜秀瓊、關本良),以終身投入政治與人權運動的田朝明/田孟淑夫婦為對象的《牽阮的手》(莊益增、顏蘭權),還有以街頭舞者阿倫為故事軸線的《街舞狂潮》(蘇哲賢)以及走可愛風,以漫畫家彎彎追求夢想為故事的《帶著夢想去旅行》(王傳宗、陳惟元)。其中《乘著光影旅行》榮獲第12屆台北電影節包括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以及最佳剪輯三項大獎,《街舞狂潮》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而《牽阮的手》則獲得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這三部片也形成2011年最大的亮點。
《乘著光影旅行》專業而講究,是一部非常美麗的影片,是一部向電影攝影家李屏賓的致敬之作,在攝影大師的訪談與工作之中,搭配眾多李屏賓所參與的電影片段,如幻的經典電影吉光片羽搭配優異的紀錄片剪輯,使得藝術家的哲學思考與生命態度在作品中如呼吸起伏,令人動容。
《街舞狂潮》由22歲的導演蘇哲賢以新台幣壹萬塊及一部小攝影機開始獨力拍攝,除了三十多歲的街頭舞者阿倫之外,也分別追蹤青少年世代的街舞團體,作者在兩個街舞世代之中探問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也跟著阿倫穿梭於台北、上海與巴黎在更大的地理範疇中找尋相濡以沫的夥伴。年輕導演探索的活力以及熱情給予攝影機一種不安定的能量,與街舞的叛逆與節奏適切結合,創造出「熱血」的氛圍,也因為長期跟拍,在「熱血」之外攝影機也捕捉到主角人物的失落與脆弱,作品因此在炫麗舞步外,有了更多的人性厚度。
上述兩個作品在影像上的呈現都具有某種優勢:《乘著光影旅行》有經典電影片段的華麗與製片現場的戲劇性加持,而《街舞狂潮》眾多街舞練習場面與比賽過程則提供了先天的視覺趣味。《牽阮的手》不同,拍攝對象的基本上是一對平凡老人,所述敘的時間長達半個世紀,而且許多材料已經不復存在。故事一方面是六十年前十多歲的女主角為愛私奔嫁給大她十六歲的醫生,繼續開展則是他們一同牽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最激烈的年代。從小我到大我,從個人到國家,六十年來家國風起雲捲,但是執子之手而理想不死。導演夫婦花了五年拍攝並且親炙這對老夫婦的生命史,孺慕之情幾乎是內化在創作中,他們從「人」,最單純的人開始發掘而展開這趟生命之旅,儘管大時代對小人物命運摧逼折磨,但是夫妻攜手共度相知相愛,則是人間最永恆的牽繫。這部片子有舊俄小說般的史詩深厚,大時代劇變下的陰暗逼仄對比幽微深遠的人性光輝,是2010年不可忽視的作品。
2010年台灣紀錄片對弱勢者的關懷熱度也超越以往,形成了另一個特色。幾位著名的導演包括林正盛的《一閃一閃亮晶晶》(亞斯柏格症)、林育賢《追生命的孩子》(罕見疾病兒童)、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老人失智症)都對準了最邊緣的弱勢公民,以鏡頭觸碰他們為病痛折磨的逆境以及家人親愛扶持的力量。此外關懷由弱勢關懷團體如南洋姐妹會所自製的紀錄片《姐妹,賣冬瓜》,還有台南關懷動物生命協會所拍攝的流浪狗紀錄片《不能不愛牠》以及家扶基金會的八八風災關懷《看見彩虹的幸福》也為各自關切的對象籌資拍攝紀錄片。接續著前兩年《飛行少年》(2008)與《不老騎士》(2009)等片的成功模式,公益團體藉著紀錄片來實踐公民社會內涵,為弱者發聲同時展現質樸而動人的庶民影像,已經是台灣紀錄片製作的趨勢。
其中,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是一部難度極高的紀錄片,因為片中的失智老人幾乎都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有時鎮日喃喃自語,有時行為幾近失控,他們已經遺忘了自己,只能靠著子女的記憶來拼湊出逝去的生命。這種拍攝過程某種程度看來極為「危險」,因為不知製作的旅程終於何處。楊力州耗費三年跟拍失智老人與他們的家人,在大量而龐雜的拍攝帶中剪接出鮮明的故事主線,老人的記憶與生活模糊失序,但影片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生命面貌。重要的是,老人失智後的晚景也許不堪,但是導演都一一賦予他們生命的尊嚴,也提醒觀眾反省這可能是自己會面對的晚年。對於高齡化嚴重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能反映而關照大社會的集體處境,悲憫遠憂,《被遺忘的時光》是難得一見的珠玉。
不能不一提的有幾部在題材較為特殊的紀錄片,其一是環保紀錄片健將柯金源的《森之歌》,他以高畫質電視拍攝台灣高海拔山林之美,用絕美的影像對比山林開發的醜惡,以此批判執政者林業政策的荒繆。另一部《粉墨豋場》是一個抗議政府高學費政策的作品。過去台灣可以靠教育而使得階級流動,本片抗議日漸升高的學費將加大貧富差距,雖然著眼抗議,但是以反諷搞笑的手法來呈現,是形式上突出的幽默之作。就題材的開創性而言,獲得年度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的《一個不存在社會的平民筆記2─真相病毒》(曾也慎)相當傑出。本片針對網路虛擬世界替代性參與社會抗爭的過程提出了多角度的深省。除了討論網路作為一個言論自由的「不存在社會」,檢視弱勢者利用網路發聲與其影響的危險性,也去思考網路社會的近用、擴權、渲染力量、匿名集體暴力與爭議,題材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少數族群紀錄片中,蘭嶼達悟族導演張也海的《黑潮的甜蜜故事》也是台灣2010年亮眼的紀錄片佳構。本片敘述二十四年菲律賓巴丹島的寡婦麗妲,離開她三名年幼子女遠嫁到蘭嶼,並在蘭嶼建立了家園。巴丹與蘭嶼目前分屬兩國,但島民卻是同一族群,麗妲的到來,讓兩座島嶼間的共同記憶再度被喚起。殖民者更替,但黑潮如帶,千百年來,島嶼之民靠此而綿延聯繫。本片由作家夏曼藍波安以達悟語主述,故事在神話、傳說、分離與返鄉的詩歌吟唱中緩緩開展,影像則在海底、島上及洋面上流轉起伏,達悟族導演因為深入自己的文化底蘊,影片表現出一種屬於海洋民族特有的影像節奏與敘事方式,為過去原住民族影片所罕見。
在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獲獎的兩部作品─黃信堯的《帶水雲》以及陳婉真的《是你嗎》則是在創意上極為突出的作品。《帶水雲》以如詩的影像呈現被淹水的口湖鄉,片子景象優美,但是我們知道在現實中,那是災難後所產生詭異奇觀,虛相幻滅後對心靈的撞擊更深,觀眾進而反省大自然、人與動物所應面對的環境實相,這是一部近乎哲學意味的紀錄片之詩。陳婉真的《是你嗎》也相當驚人,導演因為厭惡自己下巴歪斜而進行手術治療,通過「自拍」的方式,探索了個人如何完成從身體到靈魂的自我治療。「把攝影機朝向自己」已經是很大的顛覆,與自己做最直接的面對尤其需要勇氣,但我與我相對,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心理,導演深知本片的旨趣,記錄自己整形的過程與心靈對話,從形式到內容都把紀錄片帶入新境。
如同前幾年的台灣紀錄片,2010年台灣紀錄片光譜仍呈現著多元以及作者個人鮮明的印記。上商業院線的紀錄片並沒有出現較大的票房,但如果與全年包括劇情片在內的票房相比,《被遺忘的時光》與《一閃一閃亮晶晶》與等都進入前十名,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其他亞洲國家中,本國自製的紀錄片在商業院線上映非常罕見,具備商業競爭力更屬難得,這代表台灣紀錄片開創了非常不同的展演空間與風潮,而觀眾觀看紀錄片的場域與態度(使用者付費)也在院線行為上逐年被建立起來。其他沒有上院線的紀錄片也仍舊以過去走江湖的方式,在電視播映過後,巡迴於社區、校園或者書店放映,繼續以一種小眾的手工業,但是影響力延綿持續的方式,在台灣的社會發出光與熱。
整體而言,2010年台灣的紀錄片在題材上略顯集中,此外形式上的創意也趨於保守,那種敢於顛覆既有窠臼的勇氣仍有待開啟。以創作者來看,幾位新秀別出心裁的創意令人驚艷,但更多老將們則持續創作出較為沉重與深刻的作品,他們以數年投入而展現佳績,仍然高舉人道的火炬,繼續在關愛弱勢者與謳歌生命理想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乘著光影旅行》專業而講究,是一部非常美麗的影片,是一部向電影攝影家李屏賓的致敬之作,在攝影大師的訪談與工作之中,搭配眾多李屏賓所參與的電影片段,如幻的經典電影吉光片羽搭配優異的紀錄片剪輯,使得藝術家的哲學思考與生命態度在作品中如呼吸起伏,令人動容。
《街舞狂潮》由22歲的導演蘇哲賢以新台幣壹萬塊及一部小攝影機開始獨力拍攝,除了三十多歲的街頭舞者阿倫之外,也分別追蹤青少年世代的街舞團體,作者在兩個街舞世代之中探問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也跟著阿倫穿梭於台北、上海與巴黎在更大的地理範疇中找尋相濡以沫的夥伴。年輕導演探索的活力以及熱情給予攝影機一種不安定的能量,與街舞的叛逆與節奏適切結合,創造出「熱血」的氛圍,也因為長期跟拍,在「熱血」之外攝影機也捕捉到主角人物的失落與脆弱,作品因此在炫麗舞步外,有了更多的人性厚度。
上述兩個作品在影像上的呈現都具有某種優勢:《乘著光影旅行》有經典電影片段的華麗與製片現場的戲劇性加持,而《街舞狂潮》眾多街舞練習場面與比賽過程則提供了先天的視覺趣味。《牽阮的手》不同,拍攝對象的基本上是一對平凡老人,所述敘的時間長達半個世紀,而且許多材料已經不復存在。故事一方面是六十年前十多歲的女主角為愛私奔嫁給大她十六歲的醫生,繼續開展則是他們一同牽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最激烈的年代。從小我到大我,從個人到國家,六十年來家國風起雲捲,但是執子之手而理想不死。導演夫婦花了五年拍攝並且親炙這對老夫婦的生命史,孺慕之情幾乎是內化在創作中,他們從「人」,最單純的人開始發掘而展開這趟生命之旅,儘管大時代對小人物命運摧逼折磨,但是夫妻攜手共度相知相愛,則是人間最永恆的牽繫。這部片子有舊俄小說般的史詩深厚,大時代劇變下的陰暗逼仄對比幽微深遠的人性光輝,是2010年不可忽視的作品。
2010年台灣紀錄片對弱勢者的關懷熱度也超越以往,形成了另一個特色。幾位著名的導演包括林正盛的《一閃一閃亮晶晶》(亞斯柏格症)、林育賢《追生命的孩子》(罕見疾病兒童)、楊力州《被遺忘的時光》(老人失智症)都對準了最邊緣的弱勢公民,以鏡頭觸碰他們為病痛折磨的逆境以及家人親愛扶持的力量。此外關懷由弱勢關懷團體如南洋姐妹會所自製的紀錄片《姐妹,賣冬瓜》,還有台南關懷動物生命協會所拍攝的流浪狗紀錄片《不能不愛牠》以及家扶基金會的八八風災關懷《看見彩虹的幸福》也為各自關切的對象籌資拍攝紀錄片。接續著前兩年《飛行少年》(2008)與《不老騎士》(2009)等片的成功模式,公益團體藉著紀錄片來實踐公民社會內涵,為弱者發聲同時展現質樸而動人的庶民影像,已經是台灣紀錄片製作的趨勢。
其中,楊力州的《被遺忘的時光》是一部難度極高的紀錄片,因為片中的失智老人幾乎都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有時鎮日喃喃自語,有時行為幾近失控,他們已經遺忘了自己,只能靠著子女的記憶來拼湊出逝去的生命。這種拍攝過程某種程度看來極為「危險」,因為不知製作的旅程終於何處。楊力州耗費三年跟拍失智老人與他們的家人,在大量而龐雜的拍攝帶中剪接出鮮明的故事主線,老人的記憶與生活模糊失序,但影片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生命面貌。重要的是,老人失智後的晚景也許不堪,但是導演都一一賦予他們生命的尊嚴,也提醒觀眾反省這可能是自己會面對的晚年。對於高齡化嚴重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能反映而關照大社會的集體處境,悲憫遠憂,《被遺忘的時光》是難得一見的珠玉。
不能不一提的有幾部在題材較為特殊的紀錄片,其一是環保紀錄片健將柯金源的《森之歌》,他以高畫質電視拍攝台灣高海拔山林之美,用絕美的影像對比山林開發的醜惡,以此批判執政者林業政策的荒繆。另一部《粉墨豋場》是一個抗議政府高學費政策的作品。過去台灣可以靠教育而使得階級流動,本片抗議日漸升高的學費將加大貧富差距,雖然著眼抗議,但是以反諷搞笑的手法來呈現,是形式上突出的幽默之作。就題材的開創性而言,獲得年度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的《一個不存在社會的平民筆記2─真相病毒》(曾也慎)相當傑出。本片針對網路虛擬世界替代性參與社會抗爭的過程提出了多角度的深省。除了討論網路作為一個言論自由的「不存在社會」,檢視弱勢者利用網路發聲與其影響的危險性,也去思考網路社會的近用、擴權、渲染力量、匿名集體暴力與爭議,題材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少數族群紀錄片中,蘭嶼達悟族導演張也海的《黑潮的甜蜜故事》也是台灣2010年亮眼的紀錄片佳構。本片敘述二十四年菲律賓巴丹島的寡婦麗妲,離開她三名年幼子女遠嫁到蘭嶼,並在蘭嶼建立了家園。巴丹與蘭嶼目前分屬兩國,但島民卻是同一族群,麗妲的到來,讓兩座島嶼間的共同記憶再度被喚起。殖民者更替,但黑潮如帶,千百年來,島嶼之民靠此而綿延聯繫。本片由作家夏曼藍波安以達悟語主述,故事在神話、傳說、分離與返鄉的詩歌吟唱中緩緩開展,影像則在海底、島上及洋面上流轉起伏,達悟族導演因為深入自己的文化底蘊,影片表現出一種屬於海洋民族特有的影像節奏與敘事方式,為過去原住民族影片所罕見。
在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獲獎的兩部作品─黃信堯的《帶水雲》以及陳婉真的《是你嗎》則是在創意上極為突出的作品。《帶水雲》以如詩的影像呈現被淹水的口湖鄉,片子景象優美,但是我們知道在現實中,那是災難後所產生詭異奇觀,虛相幻滅後對心靈的撞擊更深,觀眾進而反省大自然、人與動物所應面對的環境實相,這是一部近乎哲學意味的紀錄片之詩。陳婉真的《是你嗎》也相當驚人,導演因為厭惡自己下巴歪斜而進行手術治療,通過「自拍」的方式,探索了個人如何完成從身體到靈魂的自我治療。「把攝影機朝向自己」已經是很大的顛覆,與自己做最直接的面對尤其需要勇氣,但我與我相對,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心理,導演深知本片的旨趣,記錄自己整形的過程與心靈對話,從形式到內容都把紀錄片帶入新境。
如同前幾年的台灣紀錄片,2010年台灣紀錄片光譜仍呈現著多元以及作者個人鮮明的印記。上商業院線的紀錄片並沒有出現較大的票房,但如果與全年包括劇情片在內的票房相比,《被遺忘的時光》與《一閃一閃亮晶晶》與等都進入前十名,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其他亞洲國家中,本國自製的紀錄片在商業院線上映非常罕見,具備商業競爭力更屬難得,這代表台灣紀錄片開創了非常不同的展演空間與風潮,而觀眾觀看紀錄片的場域與態度(使用者付費)也在院線行為上逐年被建立起來。其他沒有上院線的紀錄片也仍舊以過去走江湖的方式,在電視播映過後,巡迴於社區、校園或者書店放映,繼續以一種小眾的手工業,但是影響力延綿持續的方式,在台灣的社會發出光與熱。
整體而言,2010年台灣的紀錄片在題材上略顯集中,此外形式上的創意也趨於保守,那種敢於顛覆既有窠臼的勇氣仍有待開啟。以創作者來看,幾位新秀別出心裁的創意令人驚艷,但更多老將們則持續創作出較為沉重與深刻的作品,他們以數年投入而展現佳績,仍然高舉人道的火炬,繼續在關愛弱勢者與謳歌生命理想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把這篇推薦到台灣好生活報的音樂影劇網摘了:
回覆刪除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10222/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