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創投、媒合】訪CNEX,談2010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上)

訪問/林木材
整理/洪嘉寧
受訪者/蔣顯斌(CNEX執行長)、吳凡(CNEX台灣區執行副總暨策展人)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我們知道CNEX自己每年都有「主題徵案」,像2009年是以「八八風災」為主題,這和2010年你們舉辦的「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 CNEX CHINESE Doc Forum),兩個之間有什麼關聯性嗎?

吳凡(以下簡稱吳):其實CNEX自己每年的「主題徵案」,是每年設定不同主題、一年拍十部、十年一百部的徵案活動,之前有對台灣發佈消息和徵案,徵選活動舉辦地點是在北京。「八八風災」這個提案是金馬和CNEX共同發想的,因為他們覺得要為「八八風災」做一些事情,他們知道我們做過提案這件事,所以邀請CNEX在金馬影展的時候合作徵案。

蔣顯斌(以下簡稱蔣):CNEX主題徵案與CCDF(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有一些關聯但不太一樣,從我們的角度兩者似乎都是扮演一個資金和紀錄片創作媒合的平台,但CNEX每年十部片的徵選是我們自己有一筆資金,我們終選日當天就會決定這個錢要給出去或簽約,然後就進到監製、後期、發行的軌道上,所以速度非常非常快,等於說兩天的評選結束後,就會決定今年的十部片該怎麼去分配它。「八八水災」的 方式也是很類似這樣,就是評選完,當下就決定資金合作的作品是哪一部。

CCDF「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並不是這樣的作法。這大會的起源是因為紀錄片要作到一個國際的、大概二十到五十萬美金那種規格的話,通常比較難由一個單一市場的資金來投資與回收,所以國際上一般來說是跨四、五個市場的broadcasters--等於揪團,大家一起來共同資助,然後各自拿各自地方的版權,這就需要媒合平台。這種平台在阿姆斯特丹跟多倫多都已經辦了非常多年了,其實有參與過CCDF的話就知道,這個過程並不是結束後就會有一筆資金丟下去,而是讓買跟賣方,就是作品跟資金有一個機會對話,然後大家可以聽到每部進行中的提案大概是哪幾個組合的broadcasters有興趣,後續大家自己要跟進買家,所以這兩個作法是不太一樣的。

「八八水災」徵案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其實大概過去這兩年在國際上看到,這種平台除了broadcaster之外,還帶了NGO/NPO(非官方與非營利組織)進來,NGO和紀錄片工作者關心的議 題往往是不謀而合的,大家在關心同一批對象或同一個社會事件,NGO是要去組織動員,導演是要把它拍成影像,所以這兩個其實是有很好的加乘效果,共同創造社會意識,甚至集體行動。我們看到國際上,像Sundance(日舞影展)跟英國的Channel 4有開始做一個叫「Good Pitch」,是專門針對social good,讓社會更好,而去做一個pitching,所以它讓一些NGO和filmmaker開始做一些媒合。

所以我們那時候就看到「八八水災」是台灣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就想說是不是可以找一些NGO進來,跟金馬還有CNEX和一些filmmakers一起來合作。

吳:比較不一樣的還有一點是,評審之一是世界展望會的杜先生,通常在我們評審中是比較沒有NGO背景的人。

蔣:對,所以更多的是社會關懷為出發點的徵案大會,有一點揉合了CNEX資金在背後,然後再把NGO的觀點一起放進來,就是跟金馬合作的這一次,是一個嘗試把CNEX、filmmaker、NGO三角的關係做一個串連。


木:2010年10月辦的「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是CNEX成立後就一直想要做的,2010年是成立第五年,為什麼在第五年這個時候才做這件事情?

蔣:這問題很好。我們自己「一年十部片、十年一百部」這個方向還是會繼續做,不會說辦CCDF就把原來的事情放下來,但那是比較幫助所謂emerging director(新銳導演),我們給出的基本的投資就是一萬美金的資金,如果說他在國際上有被影展認可,我們可能會追加到七萬美金,大概就差不多是這樣。

可是在國際上真正想進到broadcaster level(國際水平)或者是一些國際上的院線和高規格,也就是二十到五十萬美金這個規格,以我們目前的這種作法,無法由CNEX一家來支持。所以我們的導演在過去,面對像張經緯、杜海濱,這些已經跟我們合作過兩次以上,而且已經被不管是威尼斯認可或金馬認可,他們都希望再往上走。我們核心的平台像是小聯盟 (笑),但我們也必須搭造一個大聯盟出來幫助這些導演跟著他們一起去成長。

我們在國際上看到華人的紀錄片在國際的平台上面,比如像是《沿江而上》(Up to the Yangtze, 2008)或是《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 2009), 國際的票房也都很好,像《沿江而上》光是北美跟澳洲就有兩百萬美金的戲院票房,那麼他們的操作就是要走過一個在國際上不斷提案、不斷簽約、談判的過程,同時要把作品完成。但普遍而言,我們看到的是華人世界的導演,包括我自己,在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打進去,比如在阿姆斯特丹跟多倫多,即便是在那個場合大家談的還不錯,離開那邊以後也很難跟進。

所以後來我們就想是不是應該把對華人紀錄片有興趣的買家邀請到華人社會,讓我們的活動變成是Chinese friendly,不然你在那邊也沒有人幫你翻譯,即便我會雙語,但若有導演跟我一起去時,他是從頭到尾完全聽不懂的,所以我很忙是因為我要翻譯(笑),然後提案的時候等於我在presentation(發表),導演是沒有辦法真的使上什麼力量的。CCDF於是誕生。

木:這麼說來,華人在國際上的劣勢是否就是語言上的問題?

蔣:蔣:的確是語言,還有文化,文化還包含了presentation的技巧,social(社交)的技巧,所以這裡面其實很多是人跟人的網絡關係。

木:這次提案者來自台灣、中國、香港等華人社會,大概有多少個案子來投件?

吳:84件。

木:然後有個初選的過程對嗎?初選是否有個標準,或是說CNEX最希望把什麼案子拉進決選?

吳:我們有設一些指標性的東西給評審參考,當然最重要的,因為這次是國際提案大會,所以我們強調它必須要有國際市場的潛力,其他可能就跟一般評審差不多,像是包括故事/角色、創意、美學、導演經驗等。



--
【提案、創投、媒合】訪CNEX,談2010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中)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