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小百科】「偽紀錄片」Mockumentary(文/鐵木真)


「偽紀錄片」的英文是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結合,它常被歸類為一種紀錄片或電視節目類型,通常帶有喜劇的嬉鬧性格,但也有非常嚴肅的偽紀錄片。雖然它和紀錄片一樣都記錄著真實的生活,但實際上卻是虛構的,運用諷刺或仿擬的方式來分析社會上的大事件或問題,挑戰著人們對於既定事實的認知,以及對於紀錄片裡的核心命題「真實」的觀念。

在偽紀錄片裡,常常使用歷史資料畫面或者人物訪談(大頭講話)來討論過去的事件,要不然就是以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的方式(干涉、介入)去跟拍事件裡的當事人,在影史上有幾個頗有趣的例子可以來談談。

1957年,英國有個電視節目叫做《Panorama》,某天節目播出了一則小短片《Swiss Spaghetti Harvest》(義大利麵稻穗),用著以假亂真的方式敘述一則愚人節的笑話:義大利麵是長在樹上的,人們去採收回來,然後加上醬料就可以吃了。雖然真的很笨,但影片看起來就像真的有這一回事。

正統地來說,偽紀錄片(mockumentary)這個名詞的首次出現,是在80年代中期由《This Is Spinal Tap》的導演羅勃萊納(Rob Reiner,好萊塢導演)在某次訪談中談到自己的影片所提出的。不過偽紀錄片的精神其實老早就藉著其他形式體現出來,特別在戲劇的領域裡。譬如1938年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廣播劇。他改編H. G. Wells' 的小說《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在廣播中製造火星人攻打地球的音效和聲響,結果很多聽眾信以為真,最終引起了社會恐慌。

偽紀錄片也或多或少帶點即興創作的成份,特別是在沒有劇本而演員需要去演出真實情境的時候。喜劇性的偽紀錄片有點像情境喜劇,並且很罕見的在播出時加上觀眾的笑聲來營造氣氛。英國的以警察為主角的喜劇節目《Operation Good Guys》正是這麼做的。
大體來說,紀錄片裡的很多「電影語言」都被偽紀錄片繼續採用,像是鏡頭晃動、人物訪談、實景拍攝。以觀眾的反應來說,看完影片常讓人搞不清楚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

國外有些非常優秀的作品,像是《厄夜叢林》、《登陸月亮行動》(Dark Side of the Moon)、《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等等,都刺激著觀眾對該事件有更深入的看法。
偽紀錄片在台灣則很少見。2002年政大廣電系學生的畢業作品《網事追憶錄》以演員演出的方式,虛構了一則男女、網路、道德的事件,運用著紀錄片的語法,使得這部偽紀錄片成功矇騙觀眾,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此片也入圍該年的台北電影節與紀錄片雙年展。

然而,運用所謂偽紀錄片的精神,最徹底以及影響最大的,應該是2006年台北市議員王育誠造假的「腳尾飯」錄影帶事件,影帶模仿著類似偷拍的方式,宣稱有黑心業者將供桌上用來祭拜死者的菜餚回收製成豆腐乳或混入自助餐店再次出售,最終雖然被民眾揭穿,但卻也引發了社會上的動盪。

另外,雖然有人提出鈕承澤導演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部偽紀錄片,但實際上這部影片只能說是接近偽紀錄片,在性質上並不徹底。因為片中導演調侃的對象是他自己,而非大眾已經有了的共同認知事件,「既定真實」的概念在多數觀眾的心理狀態下很難成立,因此,《情非得已》仍然較像是一般傳統的故事劇情片。


照樣造句:
偽紀錄片、偽鈔偽裝‧‧‧
紀錄片小百科首發完畢。

--
Swiss Spaghetti Harvest

《Operation Good Guys》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