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既然是談影像,就離不開畫面和聲音這兩部份。如果只有文字的話,當然可以寫實、可以抽象,甚至天馬行空了。但是當我們今天拿起攝影機,不管你用小機器或大機器,最重要的是畫面還有聲音。簡單地說,我認為在聲音和畫面的呈現上至少要做到下列幾點 :
1‧畫面要清楚
2‧顏色(色溫)要正確
3‧聲音要清楚
4‧構圖要穩定
對於初學者,在拍攝時要同時做到這幾點,有點困難。就連我自己在拍攝現場,也不一定能做到。有時會受到技術上、現場或是不可抗拒因素干擾,但仍希望大家嚴格要求自己。
怎麼落實這幾個要點呢?假設你手裡有部攝影機,請試著手腦並用:
一、畫面要清楚
這牽涉到「對焦」的問題,也就是攝影機的「FOCUS」裝置。若以單機拍攝,通常大的、上肩的攝影機鏡頭,會有一個對焦的地方(對焦環),就是左手中指或無名指會碰到的地方。因為手動對焦的關係,所以要一直調整對焦,注意畫面有沒有失焦。有很多攝影師,尤其是用上肩拍攝時,姿勢都差不多,就是這個原因。攝影師兩隻手,應該都是握著把手和鏡頭(右手握鏡頭把手,左手握鏡頭)、瞇著眼睛,有時表情還挺醜的,哈沒辦法!
當然你也可以用AUTO自動對焦來拍攝,通常小機器或現在的DV或HDV攝影機,都有可選擇的對焦。選擇要用自動或手動對焦,在於個人的操作習慣,並沒有絕對的好壞。
自從DV出生以來或更早,我個人覺得有個對焦功能還不錯,就是PUSH AUTO這個按鍵。它的位置通常是在對焦鈕選項下方,只要你切到手動對焦(MANUL FOCUS),這個按鍵就可運作(切到AUTO FOCUS時則不行)。這個按鍵,就是立即對焦、快速對焦的意思。不用手指去轉動對焦環,對於懶得一直轉對焦環的人來說,真的很方便。當然你也可以去轉對焦環來對焦,這全看個人習慣。不過要記得,儘量不要在錄影中途對焦,對好焦再拍吧!除非你想來個運鏡加變焦,那就另當別論了。
二、顏色(色溫)要正確
顏色或色彩是簡單的說法,專業的說法就是色溫。基本上暖色的光,色溫會低一點;冷色的光,色溫會高一點。如果你要簡單區分,拍攝環境的光源是什麼色溫時,大致上可分為2種:室內或戶外光源。室內的話,像鎢絲燈或小燈炮燭火的光,色溫就比較低。戶外的話,白天的自然光色溫比較高一些。但是日光燈也在室內,色溫卻接近日光,所以叫日光燈。只是它有點偏綠,如果不做白平衡校正的話,畫面會有點偏綠,有時候拍人就不太好看。拍人寧可偏黃,但最好還是正常膚色最佳。
接下來怎麼做白平衡校正的工作?白平衡也就是所謂的對白,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不難。它的目的只是要告訴攝影機,這才是正確的顏色(色溫)。當然你也可以信賴你的機器,用全自動的方式來拍攝也OK。
以小DV來說,不見得每台機器都有白平衡的功能。如果是家用的,或單價比較低的小攝影機,可能沒有這個功能。如果有這個功能的人,試著操作看看。通常它在機器上的按鍵叫(WHITE BALANCE)按下它之後,找一張白紙放在攝影機前,讓它照到現場環境的光,不要是逆光的光源環境。然後讓整個白紙充滿鏡頭畫面,再按(WHITE BALANCE))鍵一次,接著畫面會有個圖示閃動幾下,停了之後就表示,完成白平衡的動作。
通常拍攝環境的光源,如果改變太大,最好就做白平衡的動作。尤其是低色溫和高色溫的環境轉變時,要特別注意。提醒大家,不需要拍攝每一個CUT就對一次白平衡,這樣很累喔。
三、聲音要清楚
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算OK?節目裡面會出現的聲音有很多種,像是訪問、 現場環境音,包括蟲鳴鳥叫、現場事件的聲音……你今天拍攝內容重點,決定你要與不要的聲音。不要的就把它當做雜音,不需要出現在畫面上。如果是訪問,除了受訪者以外的聲音,就不要收進去。用的器材最好是領夾式麥克風,或指向性麥克風,這樣會讓收音更清楚。當然也要其他的條件配合,譬如說現場的環境是否太吵雜、或者離受訪者太遠、沒有指向性麥克風等因素,都會影響你收音的品質。
四、構圖要穩定
拍攝時除了畫面要清楚、顏色要正確、聲音要清楚之外,最重要就是構圖要穩定。動態影像相較於靜態影像,是有時間持續性的,不是瞬間也不是靜止。所以持續的時間裡,為了讓觀者視覺順暢、舒服,就要有穩定的畫面呈現。
怎麼樣的畫面才算穩定?依照我們的視覺習慣,電視或電影的螢幕框比例雖然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們都是一個框框,畫面的呈現就是在這框架裡。 一般來說,攝影機架在腳架上面拍最穩定。但是一定要確定,三腳架的水平儀是正常無壞。這樣你調整完水平儀之後,畫面拍起來才不會歪歪斜斜。歪斜的畫面是不舒服的,除非你刻意要表現這種感覺,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是在沒辦法使用三腳架時,你就要用手持攝影機或上肩的方式來拍。這時候你得把自己的身體當做三腳架,而且是移動的三腳架喔。
手持攝影機一定沒有三腳架來得穩,但它卻更具機動性、更有現場感–只要
操作得宜。一般手持機拍攝不穩的原因很多,新手可能要練習一段時間,才能抓到自己和機器間的節奏,和移動時的韻律。晃動應該是最嚴重的問題,要減少晃動的狀況需要從:握機器的方式、站的姿勢、運鏡的方式、輔助器材等幾個方面來調配。一般握機器,兩手還是比單手穩。因為是兩手等於是兩個支撐點,再加上眼睛貼到觀景窗,這樣就有三個支點。
我個人覺得這樣比較穩,不過有很多人在拍攝時,比較習慣看彩色的觀景窗。 我認為也沒關係,但你要想辦法穩住畫面。站的姿勢其實輕鬆站就好,不必太僵硬。雙腳與肩同寬就好,久站或累的時候,要找可以依靠、又可以同時拍攝的地方,長時間還是用腳架比較不累。
至於運鏡的話,我覺得用機器的最廣角鏡頭來拍,也就是ZOOM OUT到最底來拍最穩。如果你想改變鏡頭SIZE時,勤勞一點移動你的身體和攝影機拍攝,這樣最穩。不信的話,試著用手持機然後ZOOM IN到底來拍攝,看看拍起來的畫面穩不穩,和用腳架拍來比較就知道了。
坊間有一些輔助攝影的器材,可以比較看看:像是拍照用的單腳架、簡易的肩架或托架。款式很多、價格也不一,要看拍攝環境調整使用,沒有絕對的好壞。使用這些器材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拍攝更順利、畫面和內容的呈現更好!
影像的內容固然重要,表現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讓觀眾的視覺舒服,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吧!多練習、找人討論也很有幫助,熟能生巧這是一定要的啦!
--
※ 作者簡介
張光宗,曾獲金鐘獎,現職為公視新聞部攝影記者
1‧畫面要清楚
2‧顏色(色溫)要正確
3‧聲音要清楚
4‧構圖要穩定
對於初學者,在拍攝時要同時做到這幾點,有點困難。就連我自己在拍攝現場,也不一定能做到。有時會受到技術上、現場或是不可抗拒因素干擾,但仍希望大家嚴格要求自己。
怎麼落實這幾個要點呢?假設你手裡有部攝影機,請試著手腦並用:
一、畫面要清楚
這牽涉到「對焦」的問題,也就是攝影機的「FOCUS」裝置。若以單機拍攝,通常大的、上肩的攝影機鏡頭,會有一個對焦的地方(對焦環),就是左手中指或無名指會碰到的地方。因為手動對焦的關係,所以要一直調整對焦,注意畫面有沒有失焦。有很多攝影師,尤其是用上肩拍攝時,姿勢都差不多,就是這個原因。攝影師兩隻手,應該都是握著把手和鏡頭(右手握鏡頭把手,左手握鏡頭)、瞇著眼睛,有時表情還挺醜的,哈沒辦法!
當然你也可以用AUTO自動對焦來拍攝,通常小機器或現在的DV或HDV攝影機,都有可選擇的對焦。選擇要用自動或手動對焦,在於個人的操作習慣,並沒有絕對的好壞。
自從DV出生以來或更早,我個人覺得有個對焦功能還不錯,就是PUSH AUTO這個按鍵。它的位置通常是在對焦鈕選項下方,只要你切到手動對焦(MANUL FOCUS),這個按鍵就可運作(切到AUTO FOCUS時則不行)。這個按鍵,就是立即對焦、快速對焦的意思。不用手指去轉動對焦環,對於懶得一直轉對焦環的人來說,真的很方便。當然你也可以去轉對焦環來對焦,這全看個人習慣。不過要記得,儘量不要在錄影中途對焦,對好焦再拍吧!除非你想來個運鏡加變焦,那就另當別論了。
二、顏色(色溫)要正確
顏色或色彩是簡單的說法,專業的說法就是色溫。基本上暖色的光,色溫會低一點;冷色的光,色溫會高一點。如果你要簡單區分,拍攝環境的光源是什麼色溫時,大致上可分為2種:室內或戶外光源。室內的話,像鎢絲燈或小燈炮燭火的光,色溫就比較低。戶外的話,白天的自然光色溫比較高一些。但是日光燈也在室內,色溫卻接近日光,所以叫日光燈。只是它有點偏綠,如果不做白平衡校正的話,畫面會有點偏綠,有時候拍人就不太好看。拍人寧可偏黃,但最好還是正常膚色最佳。
接下來怎麼做白平衡校正的工作?白平衡也就是所謂的對白,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不難。它的目的只是要告訴攝影機,這才是正確的顏色(色溫)。當然你也可以信賴你的機器,用全自動的方式來拍攝也OK。
以小DV來說,不見得每台機器都有白平衡的功能。如果是家用的,或單價比較低的小攝影機,可能沒有這個功能。如果有這個功能的人,試著操作看看。通常它在機器上的按鍵叫(WHITE BALANCE)按下它之後,找一張白紙放在攝影機前,讓它照到現場環境的光,不要是逆光的光源環境。然後讓整個白紙充滿鏡頭畫面,再按(WHITE BALANCE))鍵一次,接著畫面會有個圖示閃動幾下,停了之後就表示,完成白平衡的動作。
通常拍攝環境的光源,如果改變太大,最好就做白平衡的動作。尤其是低色溫和高色溫的環境轉變時,要特別注意。提醒大家,不需要拍攝每一個CUT就對一次白平衡,這樣很累喔。
三、聲音要清楚
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算OK?節目裡面會出現的聲音有很多種,像是訪問、 現場環境音,包括蟲鳴鳥叫、現場事件的聲音……你今天拍攝內容重點,決定你要與不要的聲音。不要的就把它當做雜音,不需要出現在畫面上。如果是訪問,除了受訪者以外的聲音,就不要收進去。用的器材最好是領夾式麥克風,或指向性麥克風,這樣會讓收音更清楚。當然也要其他的條件配合,譬如說現場的環境是否太吵雜、或者離受訪者太遠、沒有指向性麥克風等因素,都會影響你收音的品質。
四、構圖要穩定
拍攝時除了畫面要清楚、顏色要正確、聲音要清楚之外,最重要就是構圖要穩定。動態影像相較於靜態影像,是有時間持續性的,不是瞬間也不是靜止。所以持續的時間裡,為了讓觀者視覺順暢、舒服,就要有穩定的畫面呈現。
怎麼樣的畫面才算穩定?依照我們的視覺習慣,電視或電影的螢幕框比例雖然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它們都是一個框框,畫面的呈現就是在這框架裡。 一般來說,攝影機架在腳架上面拍最穩定。但是一定要確定,三腳架的水平儀是正常無壞。這樣你調整完水平儀之後,畫面拍起來才不會歪歪斜斜。歪斜的畫面是不舒服的,除非你刻意要表現這種感覺,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是在沒辦法使用三腳架時,你就要用手持攝影機或上肩的方式來拍。這時候你得把自己的身體當做三腳架,而且是移動的三腳架喔。
手持攝影機一定沒有三腳架來得穩,但它卻更具機動性、更有現場感–只要
操作得宜。一般手持機拍攝不穩的原因很多,新手可能要練習一段時間,才能抓到自己和機器間的節奏,和移動時的韻律。晃動應該是最嚴重的問題,要減少晃動的狀況需要從:握機器的方式、站的姿勢、運鏡的方式、輔助器材等幾個方面來調配。一般握機器,兩手還是比單手穩。因為是兩手等於是兩個支撐點,再加上眼睛貼到觀景窗,這樣就有三個支點。
我個人覺得這樣比較穩,不過有很多人在拍攝時,比較習慣看彩色的觀景窗。 我認為也沒關係,但你要想辦法穩住畫面。站的姿勢其實輕鬆站就好,不必太僵硬。雙腳與肩同寬就好,久站或累的時候,要找可以依靠、又可以同時拍攝的地方,長時間還是用腳架比較不累。
至於運鏡的話,我覺得用機器的最廣角鏡頭來拍,也就是ZOOM OUT到最底來拍最穩。如果你想改變鏡頭SIZE時,勤勞一點移動你的身體和攝影機拍攝,這樣最穩。不信的話,試著用手持機然後ZOOM IN到底來拍攝,看看拍起來的畫面穩不穩,和用腳架拍來比較就知道了。
坊間有一些輔助攝影的器材,可以比較看看:像是拍照用的單腳架、簡易的肩架或托架。款式很多、價格也不一,要看拍攝環境調整使用,沒有絕對的好壞。使用這些器材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拍攝更順利、畫面和內容的呈現更好!
影像的內容固然重要,表現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讓觀眾的視覺舒服,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吧!多練習、找人討論也很有幫助,熟能生巧這是一定要的啦!
--
※ 作者簡介
張光宗,曾獲金鐘獎,現職為公視新聞部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