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學生的對話──訪問蔡崇隆導演心得(文/傅榆)

蔡崇隆導演出身於新聞工作背景,輾轉成為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的一員,後來選擇放棄這個工作成為獨立製片,以及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的兼任教師。主要作品有《島國殺人紀事》、《奇蹟背後》、《移民新娘三部曲》等等。

他是我在南藝紀錄所一年級的指導老師。第一次上老師的紀錄片製作課時,還沒決定要選誰當指導老師,但是在聽過老師說話之後,我很自然地就做了這個決定。我覺得一個好的老師,並不一定要有很深的資歷或超強能力,才可以教導學生,像蔡老師這樣與我們年齡相仿的老師,在紀錄所其實是很少見的。從他的教學過程,我可以看見他的熱忱。而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和學生相處時的態度是「平等」的,他並不會想要樹立自己的教學權威,而是真正抱持著「自己也在學習」的心態,從事這個教育工作,。因此上他的課,我不用戒慎恐懼地像在聽「長輩」的意見,擔心自己的意見會被老師輕視,而是真正能夠像在和「平輩」討論。因為老師這樣的胸襟,我反而更加尊敬這個老師。

也因此,在訪問之前,我完全沒有緊張的感覺;訪談過後,自己再回頭細細審視訪談紀錄,還真的是有點沒大沒小的呢!但我覺得這也是此次訪談的可貴之處:一個前輩能夠如此誠懇地與晚輩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面對晚輩的質疑,還能不擺起架子,就事論事地針對話題回應,這是我很敬佩的地方。

在這次訪談中,我聽到了許多老師沒講過的寶貴經驗;那不僅只是工作上或拍攝紀錄片上的經驗,而是老師很誠實地剖析自己的過去,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變化和原因,為什麼別人會這樣看他?為什麼我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因此我感覺得到老師很重視這次訪談,他希望訪談內容真的可以有一些價值,尤其是身為中生代的紀錄片工作者,希冀可以對新生代工作者有些提醒和傳承,這是讓我很感動的地方。

或許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訪問者,但是蔡老師真的是個很好的受訪者,儘管我的問題可能常常言不及義,或者支吾半天還無法明確表達我的想法,老師卻總能清晰訴說自己,;那些答案不是中規中矩的回答方式,很多時候,那都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往往也能帶給我更多思考和啟發。尤其在談論到比較尖銳的問題時,老師並不會因為怕得罪人,而流於官腔官調,他是就事論事的,並不是為了批評任何人,更重要的是,他只是想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不絕對認為自己就是對的,更想聽聽另一方的觀點。

回到創作者的身份來看蔡老師,或許不同於目前許多獨立製片的紀錄片工作者,老師是從電視系統出身,這影響了他做為一個紀錄片導演的種種面向,這更是本次訪問很具參考價值的重點。我從這次訪談中獲益良多,希望能夠將這份感受分享給讀者們,尤其是對紀錄片工作有熱忱,、也還在這個大環境衝撞的新生代紀錄片工作者們。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