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機器大生命(文/吳星螢)


new01.jpg


大年初四的時候冒著風雨寒凍前往金山拜訪過境台灣的丹頂鶴家族,那天很幸運的,一落地不到五分鐘就見丹頂鶴翱翔天空,而後降落覓食。此刻幾輛零散的車子竄出三名原本因等待著丹頂鶴瞌睡連連的鳥友,連滾帶爬扛起數十萬的大砲相機衝向丹頂鶴落地區附近開始拍攝,只見凍雨中,迷彩造型鳥友和我們皆屏息享受自然帶給生命的洗禮,那是種寧靜,只有相機快門以一秒三張連動著的聲音,幾乎和我等高的丹頂鶴在迷霧裡,四尊相連,為當下的人們,帶來只有國畫山水馬克杯上、存在記憶中的仙鶴神蹤,”駕鶴西歸”在我心海湧起,不是過年觸霉頭,而是那種超然的幸運,謙虛以納萬物的這份幸運是作為一位影像工作者必須有的,在文章進行前,先講在前頭。而當天就近到法鼓山(禪宗聖地)一探,台灣人愛信仰,那麼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信仰什麼?我拿的籤詩提供某種訊息:「 一個笑容,一句好話,都是廣結善緣的大佈施A smile and a kind word are great giving that sow favorable conditions.」,簡言之,一個小善行,成就大布施。佛陀有云:金錢佈施功德最小,法的佈施最大。我定義影像工作者是”法的佈施者”,於是一年之初,首篇文章,就來輕鬆聊聊這五年來當個紀錄片菜鳥導演”小機器大生命”的故事......



小機器:器材富貴金燦 不敵好用黯然消魂


在台灣拍紀錄片,尤其第一部,所得到的資金是非常少的,或著是說,大部份的人都是先拍再找錢,所以必須一塊錢當十塊錢用,而像我這樣的菜鳥,根本是請不起攝影師的,導演兼攝影情勢所逼,因此平民攝影機就比花俏專業的攝影機更適合我,此時就會有人問,到底器材是用租還是用買比較划算。對於影視科系學校的學生來說,學校可免費借到DVCAM等級的機種(最常用的就是SONY PD150或170),因此眼睛對於畫質已有基本的胃口,可是初次接案,往往只有十幾二十萬的經費,花個十萬買器材簡直是大失血,但除非你的案子只需一兩星期就拍完,租高品質器材划算,否則一部紀錄片動輒半年一年的拍攝時間,還是得忍痛採買器材。這時候就更有人嗚呼哀哉,尤其我常因搞運動認識一些熱血的社區工作者,他們很想DIY紀錄自己的社區和議題,手上的預算往往只有兩、三萬,怎麼辦?


我的這部議題紀錄片「粉墨登場」拍攝之初,挪用了一學期的註冊費(國立大學)買了一台陽春家庭用攝影機,就是那種小小的幾百克的機器,大學四年,我每天都低頭看路上能不能撿到錢,這樣的苦日子,當時連一隻外接麥克風和腳架、燈光都買不起,因為我必須籌到三十萬現金拍畢業短片。所以紀錄片就是這樣寒酸的開始,機身收音麥克風,連3CCD畫質都沒有的攝影機,防震不佳,室內光線不足粗顆粒,可以說是最差的狀況,但還是得拍,因為議題選上了你。所以當你只有彈丸經費,為自己適當的加持很重要,首先就是找個專業的顧問幫你,最好是平常有在玩攝影的朋友。當然你若是有興趣研究,有很多網站會有一群專家定時發表新機器的測試和比較報告,如:DV哈燒網DVWorld。但是我天生對研究器材沒興趣,所以第一台陽春機就直接打電話問熱愛攝影機的同學,把預算告訴他,我深信他做的研究絕對比你什麼都不懂呆呆的找好,於是接受他的推薦二話不說就買。


ready02.jpg

※ 「粉墨登場」幾乎都是用陽春家用DV拍攝的,但因為選對機器,因此麻雀小但五臟全,記得中途借用PD170拍了幾場活動,反而效果很差,因為我不了解那台機器,紀錄片不是你被機器玩,而是你能熟悉有限的資源將他發揮最大的功效。重點還是你的觀點。法國學姊寄來他男朋友的影像作品,他特意使用停產的SONY Hi8來拍攝,因為他說較差的解析度神似十六釐米的電影感(照片拍攝:簡瑞龍 合成:吳星螢)。


然後第二部攝影機,有些預算,但橫豎也只有五萬塊,離半專業機種都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拜我那豁達聰慧的製作人小蔡老大,他是位心胸開擴,鼎力幫忙晚輩的前輩,火速找來他的好夥伴資深攝影師張煥宇,很大方與細心指導低預算的採買策略,也就是以不到五萬圓的價格買到HDV的器材和相關配備。後來我自己整裡的心得是:先找專業顧問,然候自己測試鏡頭,常玩攝影的人都知道,鏡頭好已經勝過大半,雖然一分錢一分貨,但並不是貴就是好,否則又是陷入價格大戰的迷思,每家廠牌的鏡頭特色不同,看你喜歡怎樣的感覺,整體來講,Canon鏡頭的顯色飽和溫暖,是我個人喜歡的,最後是能多善用團體力量,比如發動集體採購議價,然候外加撒嬌多要一件東西算一件,我是要到免費的攝影機袋和台製電池半買半相送。


new02.jpg



※ Canon irls HV20這台機器(2007年)超便宜的價格卻有顯像極佳的品質,機身僅有535g,低光源以24格拍攝,都還有不錯的表現。而外接廣角鏡頭煥宇原本並沒建議買Canon,但我現場測試,比較喜歡Canon廣角鏡的解析度。


當然,小經費能買到的攝影機通常很小,這時候一定有人又要大嘆,這樣拿出來會不會被嫌棄不專業,尤其有些運動紀錄場子,當一群攝影記者拿著大機器跟你卡位時,或是你的紀錄對象可能不是一般小老百姓而是某些大人物之類的。這時候,我那金牌製作人小蔡老大又說出至理名言”要教育你的紀錄對象”,不是機器大才好。的確,攝影機器設計長期被壟斷,價貴又重,更是歧視女性的影像工作者,我有很多女性朋友想當攝影師,但卻因為器材的門檻,結構面上設計女性為片廠制度下處理事務性角色而必須放棄(紀錄片界反而因為女導演自己就是拍攝者而增加不少名額),所幸資本主義唯錢最大,家庭攝影人口的急速開發,高階掌上型的攝影機陸續出籠,重量降低,防震加強,雖然使用者居多為家庭中的爸爸,但我真的鼓勵女性用攝影機來表達事情,女性的影像觀點,是很不一樣的經驗,而現在又有輕金屬的腳架輔助,我期盼更多的女攝影師加入影像詮釋的隊伍。


new03.jpg


而將近五年使用小攝影的經驗,除了減輕三、五公斤中型攝影機架在纖細手腕上的職業傷害,降低紀錄對象的防衛心也有大幫助。在拍攝運動場子時,常和許多攝影記者壯漢卡位,說實話,他們還蠻歧視女性攝影,而且還是拿小蝦米的機器,他們會覺得你是來觀光的,因此不是很讓你,此時我就把機器抱在胸口,然候用力和他們卡,不怕摔機器,自然更強悍,久了,他們也怕。而且所到之處,因為機器太小,警察保全官員之類的也看不見你的攝影機,還讓你站在他們旁邊,然後紀錄對象的朋友因為你的攝影機太小,他們也忘了,拍出來的生活畫面很CLOSE、很自然,當然接了一部拍小朋友的紀錄片,當他們興奮瘋狂輪流往攝影鏡頭舔來舔去,也會因為低價位不至於太抓狂。


大生命:自戀取暖誠有趣 為公服務價更高


當然攝影就是要人機一體,器材本身專業當然加分,但是你不認真做研究,認真反省和挖掘,自我提升腦袋和拉大格局,只是賣弄器材,但你只會ZOOM IN、ZOOM OUT,遠中近三種尺寸。其實紀錄現場無限可能,比如運用自然光源補抓各種角度的特質,我偏好大膽的逆光拍攝,甚至接近剪影。誰說紀錄片畫面全部都要方方正正和清楚,你有用過很低的視線角度看過人們嗎,或是訓練一個現場同時紀錄許多人該如何取捨,紀錄帶一定要像流水般開機就拍不停才是紀錄,還是當你開機就很認真的觀察和審視,然候不斷用攝影機做分鏡的動作,每一個取捨對於你自身的衝撞是什麼,你為何取捨?你為何拍紀錄片?讓每分每秒與自己同在,而後心境兩忘。


當個菜鳥,買了器材後,躍躍欲試,找題材永遠是每個作者生命的大關卡, 我不去辯論紀錄片的真實、處理手法問題(對紀錄片脈絡申論有興趣請參閱此書「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成為一個作者後,深覺”劇情片呈現某種真實,紀錄片呈現某種演出”,劇情片和紀錄片只是用不同的手段和觀眾溝通,但兩者都像是遺憾的藝術,永遠都在補抓或再現不復返的時光。而我則傾向不論是拍劇情片還是紀錄片都是導向團隊合作的過程,創作中自己面對自己是永恆的,但是團隊合作卻能擁有一個目標,就是培養”為公服務的信念”。台灣是個個人拼生死的族群,好處在於用不完的精力和多元,但壞處在於自私自利的價值深烙在我們的血裡,於是地窄人稠搶資源就成為我們頗正當的藉口,好在這幾年有種轉型的熱浪在我們身邊湧入,回到影片圈,劇情片開始擁抱製片製度,此制度重視整體的考量,更重於團隊分工,而紀錄片界相較進步,在於投身者常是參與社會運動的知識份子,草根性濃厚,組工會,將勞工的觀念導入紀錄片工作者,共同爭取相關權益,建立制度,是台灣可喜而進步的團隊改革力量。


我曾經遇到一位年輕的拍紀錄片學生,他說拍紀錄片遇到一群悲情的人物的生命故事,很感動很熱血,但是有天他忽然發現熱情好像用完了,不知道該如何下去。其實,我也曾經這麼以為用熱情和愛就能拍紀錄片,但五年下來,我發覺那僅是一個入門的驅動力,就像我偏好作議題紀錄片,很費時,須重重考究,重視邏輯,對社會要再認識,是這樣的過程讓我能持續下去。手上兩部紀錄片都跟教育有關,一個是檢討台灣教育商品化問題,一個是提出新教育觀,其中,紀錄對象不約而同認為:光用感性無法持續運動,光用愛無法做好教育工作。如果你沒有一種對於公共服務的行動力,不單只求自我利益的永續專業經營,那你拍(看)紀錄片非常可能只是在取暖。


當然取暖無罪,勵志有理,只是當我們各自帶著小機器面對生命,當我們將鏡頭擺向群眾,那我們真的是站在群眾之中嗎? 當導演看似可以決定劇情走向,但大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決定的一群。放眼當下,大方提證據說道理的公共議題紀錄片越來越少見,萬分可惜。人家說舞台上下就是共修的場域,去年幫學弟妹站台推廣畢業展,到某大連鎖書店地下樓辦講座,來捧場的某位朋友有特殊體質,他說當場除了坐滿的陽間人,地板上也坐滿陰間朋友,他們很喜歡看電影聽講座,他說我在講的時候,陰間朋友聽的很認真,我深深相信啊,搞影像就是在做佈施,隨時做功德,瞧…那麼多人在看你呢。我也深深看見,我們這群作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那巨人是台灣人的包容,前輩努力開創的空間,更多人犧牲生命呈現出的真實,我們扛起小機器,也同時積累台灣永續的大生命。小機器大生命,萬象更新,我輩菜鳥,匹夫有責。

new04.jpg


延伸閱讀


「粉墨登場」紀錄長片預告片和簡介
http://blog.roodo.com/kilasme/archives/2782929.html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