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工報第六十七期》關於紀錄片的從產地到餐桌

《重_力》/圖片提供 林婉玉

 

當代台灣紀錄片正處於劇烈變動與探索的關鍵時期,無論是教育現場、產業結構,還是國際交流,每一環節都值得重新思考與檢視。《第六十七期紀工報》從影視教育、畢業製作、創作現場到國際平台,提供了深入且多角度的觀察,勾勒出台灣紀錄片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潛在可能。

長期關注台灣影視相關科系學生製作的「廢比稀」觀影人獎主理人黃以誠針對近五年的學生畢製紀錄片,做了一次「總體檢」,同時他也點出幾部值得更多關注的優秀作品。兩位電影工作者《重_力》林婉玉和《Game of Replacing of Gods》朱建安分別以參與坎城紀錄片市場和 IDFA 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Project Space 的培訓過程,描繪出創作者如何在陌生環境中逐步建立連結、探索自我定位,理解產業結構,與國際業者互動的歷程。而由紀錄片工會進行的研究計畫「完成之後2-台灣紀錄片發行及行銷經驗研究」,則以深耕華人紀錄片的 CNEX 提案大會(CCDF)為題,專訪蔣顯斌與張與蘭,揭示國際提案流程背後的現實挑戰,包括文化轉譯、資金籌措與跨文化溝通,同時強調提案會作為創作反思與自我釐清的重要平台。


《紀工報第六十七期》關於紀錄片的從產地到餐桌
不教學生 紀錄片,就不用展 學生紀錄片——近五年各大影系畢製觀察/黃以誠
一場尋找電影創作之關係的旅程:2025 Marché du Film 坎城市場展記事/林婉玉
在黑暗中睜開眼,走向未知的探索:記 IDFA Project Space /朱建安
打磨跟世界對話的可能——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專訪蔣顯斌、張與蘭(上)
打磨跟世界對話的可能——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專訪蔣顯斌、張與蘭(下)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