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錄片工作者開拓創作空間:2016 新北市紀錄片獎觀察


頒獎典禮現場/圖片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文/吳凡

近年來,台灣紀錄片產製環境可以說是蓬勃發展。首先,進入戲院上映的紀錄片數量幾乎每年都在十部以上,2015 年甚至達 20 部(註1),部分作品在票房上表現亮眼;其次,無論從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TIDF)台灣競賽的入選影片,或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入圍作品來看,台灣紀錄片在題材上、形式上都有亮眼表現。


再者,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的舉辦,讓紀錄片多了一個國際提案與合製的管道;電影創作聯盟和 TIDF 合辦的「DOC DOC紀錄片健檢工作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 CNEX 舉辦的「WINDOC 紀錄片國際網絡發展平臺」,以及國家電影中心的「Taiwan Docs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等計畫的推展,都提供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更多方位的創作資源,而政府對於紀錄片補助的數量與金額也逐年增加(註2)。

新北市紀錄片徵件活動的前世今生


新北市紀錄片徵件活動」,在台灣紀錄片發展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新北市紀錄片獎從 2011 年開始舉辦,首屆適逢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後,當時定名為「全民攝手—2011 新北市市民紀錄片徵件活動」,是一個鼓勵市民拿起攝影機記錄新北市在地的人文故事的影片競賽,首獎獎金高達五十萬。


第二年起,新北市政府邀請紀錄片製作人史祖德參與籌辦,這個徵件活動開始走向不同的型態。史祖德認為,與其鼓勵非專業者隨手拍攝,不如進一步採用國際工作坊的模式,提升這些作品的專業度,為新北市留下更成熟的影像作品。在他的規劃下,第二屆的「行行攝攝—2012 新北市城市印象紀錄片系列活動」採取了與第一屆截然不同的做法:先徵集片花企劃案,並辦理公開審片,選出六部入圍作品,市府提供每部新台幣 20 萬元獎金;針對六部入圍作品,邀請知名監製輔導完成拍攝,最終評選出三部優勝作品,分別獲得十萬元、八萬元及五萬元獎金。

圖片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這樣的模式發展至今,2017 即將邁入第六年。第一階段入圍作品增至 24 部,經過與國際提案會(pitching forum)相同的「七分鐘提案,八分鐘問答」的公開審片模式,選出 12 部進入第二階段的監製工作坊,每部補助新台幣 33 萬,須於期限內完成 30 分鐘內的短片,最後階段選出三部優勝作品,獎項與獎金不變。這些完成作品會在新北市的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舉辦首映,也會在特定的平台發表。同時,新北市紀錄片獎不再每年更名,固定訴求「感動,無所不在」的概念與主題。


事實上,「感動,無所不在」的訴求受到許多紀錄片導演或評論者的批評。一直以來,台灣紀錄片能受到觀眾喜愛、在票房上獲得肯定的作品,的確都訴諸「感動」或「勵志」,但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思辨精神與社會批判功能,甚至紀錄片的創作美學,在「感動」的訴求下,常常就被削弱了。那麼,為什麼說新北市紀錄片獎在台灣紀錄片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呢?或許可以從今年(2016)的徵件活動談起。


新北市紀錄片徵件活動的三大特點

《神明事務所》劇照/圖片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2016 年的新北市紀錄片徵件活動共收到79件報名,第一階段入選 24 部,第二階段評選出 12 部,包括盧盈良《牧者》、林煥文《遷移啟事》、賀照緹《風神少年》、鄭藹如、李偉盛《嗰晚夜》、孫介珩《海風下》、陳潔瑤《漂流遇見你》、宋沁諠《壞人之戀》、于光中《淘金熱》、呂柔萱《神明事務所》、陳育青和蘇鈺婷《祝我好孕》、何婷婷《足夢邊境》、周文欽《EX CHANGE》等。從這個名單中,可以看出新北市紀錄片徵件的幾個特點。


第一,新北市紀錄片徵件無論在題材上或形式上都沒有嚴格限制。相較於其他縣市類似的補助計畫,或和 2011 年新北市自己的徵件活動相比,新北市紀錄片並未限制影片題材要與「新北市」相關。《牧者》是關於臺灣的同志基督徒這個族群的處境,《遷移啟示》則記錄了台中建國市場的搬遷過程、七百多個攤商與政府的抗衡與妥協,題材廣泛。由華語獨立紀錄片節推薦參加、香港的《嗰晚夜》,則是形式上不設限的一個例子,這部作品以偽紀錄片的手法,重現越南難民的在香港的生活處境,並把拍攝的困境一併再現在影片中,手法相當特殊;而《EX CHANGE》則運用類似劇情片的敘事,講述台灣青年楊右任赴肯亞推廣「舊鞋救命」計畫的故事。由此可見,新北市其實是能接受多元觀點的一個獎助機制。

《EXCHANGE》劇照/圖片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第二,新北市紀錄片獎的設計是為了提供紀錄片工作者階段性的創作資金。所有的入選影片,只需要繳交 30 分鐘的短片成品,參加新北市紀錄片獎最後階段的競賽以及首映,版權仍屬於創作者,導演們得以運用新北市的獎助資金,讓自己的長片作品再往前一步。例如探討生育自主權與溫柔生產的《祝我好孕》、記錄台商老薛的發財夢與生意經的《淘金熱》等作品,都有發展成長片的計畫,對他們而言,新北市紀錄片獎只是一個中繼站。史祖德不諱言,透過紀錄片徵件活動,他希望能幫助更多的紀錄片工作者取得第一桶金或第N桶金,金額雖然不大,但對於創作的啟動與完成都有相當幫助。


第三,新北市紀錄片獎鼓勵台灣的紀錄片創作者走向國際。新北市紀錄片獎這個中繼站的角色,不只在製作經費上。公開審片堅持「七分鐘提案,八分鐘問答」的形式,希望讓更多台灣導演習慣國際提案規則;而試圖和 CCDF、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合作,亦是在搭建通往國際的階梯,讓更多的作品有往外走的機會。據史祖德觀察,有愈來愈多的紀錄片導演開始認可提案(pitching)這個模式,這也是他樂見的趨勢。題材上,《漂流遇見你》已跨出台灣,跟隨臺灣的原住民歌手舒米恩與保卜到南太平洋的法屬小島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與當地的原住民進行音樂交流;而今年資深導演賀照緹的作品《風神少年》長期關懷花蓮原住民青少年,其長片計畫《只要有個家》已有國際合製基礎,對於帶動台灣年輕導演走向國際,有正面的效果。

《遷移啟示》劇照/圖片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期許更加彈性的紀錄片產製環境


對於新北市紀錄片獎未來的走向與發展,史祖德表示,能維持一定的規模已經不容易,所以包括獎助數量、金額與監製制度等,短期內都不會變動。但他還是希望能爭取開放國籍,讓所有能以華語提案的導演都能報名參加。「台灣能夠領先中國的只有紀錄片」,他認為「台灣太小、人少,貧富差距不大,很多題材都被拍了五遍以上」,開放國籍有助於擴大台灣導演關注的的議題範圍,同時由台灣補助、監製中國作品,其實能讓台灣取得話語權。


79 件的收件數算是相當高,探究原因,除了有現金獎助以外,史祖德表示,他每年都會多方打聽,知道哪些導演手上有正在進行的案子,不厭其煩地親自邀請對方報名,所以每年收件的質量都相當穩定。同樣的,他也認為在目前台灣紀錄片產業尚未成熟的時候,每一個導演、每一部影片的需求其實有很大差異,新北市紀錄片獎願意開放一定的彈性,與導演們保持對話,讓每部影片都有更大的創作空間,是他努力的目標。


新北市紀錄片徵件確有他的侷限。本屆的報名作品,以社會關懷與觀察的紀錄片為大宗,生態類、歷史類的作品,以及形式手法上有所突破的企劃都是少數;另外,國際提案與國際市場不見得適合所有的台灣紀錄片,新北市的方向是否會讓年輕的紀錄片工作者對國際資金有不符現實的期待,也需要特別謹慎以待;同時,第二階段的監製工作坊,是否能充分發揮協助的功能與效益,也是新北市的挑戰之一。不過,一個政府官辦的紀錄片徵件活動,願意向各種類型與題材的紀錄片開放,給予創作者一定的自由與彈性,讓新進導演有創作的機會、也讓資深導演有更充裕的資金,其在台灣紀錄片發展上的位置,還是值得記上一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