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的業界談】國際製片人才的培育與 EuroDoc(下)




文/Diana Chiawen LEE(製片) 


EuroDoc 跟台灣許多「培訓課程」或「工作坊」最大的區別就是:EuroDoc 一開始就建立一個非常清楚的態度與概念——我們是參與者,不是學員(是 participants 不是 students),所以我們也體會到我們雖然是去受培訓,但培訓的勝敗在於我們,而不在於主辦單位或課程講師。我們必須保持主動的態度去學習、吸收、付出、引導、參與。

EuroDoc 每期的作業

第一期:企劃開發、發展、建立故事架構

2016 年 Eurodoc 的第一期是從二月底到三月初,在北波蘭濱海省的港口城市格丁尼亞(角色像是台灣的基隆) 。當地協辦單位必須為該期 Eurodoc 提供場地、住宿、影廳、餐廳、活動場地等等。協辦單位會徵選 8 到 10 位當地的製片參與那期的培訓,因此能促進當地創作者與外來創作者資源與資訊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


第一期的第一晚,大家在飯店大廳聚集,法國組、英文組與波蘭組的製片們都是第一次見面,每位製片做簡單自我介紹,以「一句話」介紹自己的影片以及分享自己的創作背景。主要語言是英文,現場有法/英翻譯員做協助(畢竟主辦單位是法國國家)。簡單的自我介紹完畢後,就是雞尾酒與晚餐時間。主辦單位希望培訓還沒正式開始之前,可以透過雞尾酒會與晚餐的過程,讓參與的成員在輕鬆的環境中認識。但因為之前大家就已經先做好功課、讀了每個企劃,所以其實雖然是初次見面,每個人都熟悉彼此的項目,也可以立刻辨認哪位是哪個企劃的製片。大家都有備而來!


第二天早上8:30 在大型教室集合。Eurodoc 執行長與三組的團隊導師分享這一週的行程與對大家的期許。之後大家就各自分組,開始做企劃分析。在團隊導師帶領之下,每位製片輪流簡報自己的計畫,要講得多詳細就看製片本身。培訓希望灌輸「what you give is what you get」的概念,所以團隊導師不會勉強你一定要提供什麼資訊。但既然來到這裡,大家就希望可以有最好的收穫。大部份的簡報都介紹的很完整,包括影片概念發想,田野調查的過程與收集到的資訊,故事目前的發展階段,團隊背景,預算的狀態或困境,製作過程中的顧慮、碰到問題或預計的挑戰。如果有片花或片段也可以分享。最後,製片會提出任何希望被討論、希望得到意見的事項。報告完後,由其他製片輪流給予回饋。


回饋都非常有建設性,大家也都很踴躍。如果有人看不懂故事、不懂故事核心價值,或導演要說什麼,就會建議企劃書裡的文字能如何做修改;或譬如果有人覺得導演探討的不夠深入、不夠細膩,就會建議參考其它類似影片或建議製片跟導演一起討論核心故事到底要說什麼(因為有些導演「找」故事的過程是自己做)。也可能有人認為故事很難進入出品國以外的其它市場,因為題材太講求在地脈絡、人物太單調、故事太單薄,就會建議找其它角色或人物去襯托或凸顯主角的立場。


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會互相給予意見、想法或方法,同樣的意見或方法也可能在討論中被推翻。因為這樣的反覆討論與詳細分析,通常討論一個企劃案要花上三到四個小時。透過這種討論或類似辯論的過程中,製片慢慢地可以找出一個更可行的說故事方式,找到企劃書或片花上的缺陷,或找到不同合作對象與資源來源。




每天八小時都著重在故事、企劃、片花(素材)的分析。晚上會有案例研究,看之前參與 EuroDoc 而順利製作完畢的影片。看完案例研究, 該案例的製片會分享影片從參與 EuroDoc 培訓,到製作完畢,到參展、發行的過程。製片也會分享他如何運用從 EuroDoc 得到的資源完成製作,分享參加 Eurodoc 得到的收穫、協助,等。


每期都會安排講座,第一期的兩場為:「智慧財產權與版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s) 與「虛擬實境媒體與平台」(Virtual Reality and Crossmedia)。因為法律、版權、財產權,與虛擬實境、多媒體平台都一直在演變與進步,所以 EuroDoc 也希望講座可以提供製片最新的資訊,或介紹對這方面內行的人脈。

第二期:合制,預算,募資,包裝

第二期是五月底到六月初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這期也一樣有8位當地的製片參與。透過與當地製片的交流得知,其實匈牙利的製作環境也很狹窄,資源不是很豐富、環境不是很健全。但因為匈牙利是歐盟成員,所以匈牙利創作者還是有機會享用歐盟的資源,但這樣就一定需要跨國合製。


EuroDoc 希望培訓行程跟一部影片的製作行程平行,所以第二期的主要討論方向包括作品定位與導演的企圖或期待,募資、跨國合資、鑑定募款策略與國際市場的理解,如何行銷包裝影片(這裡面包括片花,也牽扯到合約、版權), 也初步討論提案的訣竅與適合的片商、市場、提案大會。



除了團體討論時間(大家一起調整企劃書、片花、故事等) 與案例研究之外, 第二期也包含了:與資深製片的一對一討論、市場與片商的認知、預算與跨國合制的分析。


許多參與者都覺得跨國合資與合製是創作必走之路,因為現在的經濟狀態與資源萎縮,唯有跨國合製才能真正的讓影片得到更多資源、走得更遠、被更多人看到。大多歐盟國家透過建立對跨國合製友善的政策來支持資源與人才的交流。所以在 EuroDoc 的歐洲製片(參與者)對跨國合製的過程與方式是熟悉與歡迎的。在 EuroDoc 培訓的過程中,大家都積極的在找跨國合製的對象。


許多參與者也會問我亞洲國家的跨國合製制度或方式,以及台灣創作者如何的從國外引進更多資源。可惜的是,台灣的創作環境與創作者沒有這些概念與態度。亞洲目前好像也沒有一個跨國合制的系統或方式。(如果讀者有知道跨國合制的方式或制度,請分享!)




第三期:與委製、片商、影展的會議

最後一期是十月初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維也納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氣質與歷史,維也納(或奧地利)也是這三個國家中最富裕的,維也納的創作者亦擁有比較充足的資源與比較健全的創作環境 。


如果是跟一部影片的製作行程平行,在這個製作階段,製片應該開始參加提案大會,與委製、片商、買商接洽,也要開始規劃影展與發行策略。所以第三期的行程是一系列與未來合作夥伴的一對一會議。


第一天與第二天,製片們跟組裡的團隊一起討論影片的行銷包裝、片花、對影片的定位與期待。然後開始準備一對一的會議。每個會議時間約 15 分鐘。(Eurodoc 把「一對一」建立為會議而不是提案,因為跟我們見面的委製、片商、買商、策展人都不希望我們以提案的方式與態度跟他們溝通,反而是希望我們可以以討論或分享的方式去呈現我們的作品。這樣的態度會更能促進討論與製片的進步空間。


透過 EuroDoc 的分配與媒合,我共進行了 19 次一對一的會議。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跟委製、片商、買商、策展人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分享、呈現作品,我可以體會到自己在過程中不斷的、重複的、重新的去認識自己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有不同的認知與看法。



除了團體討論、案例研究,與一對一的會議,第三期也包括市場分析。譬如:發行公司分享他們對市場的看法與變動的因素,片商對影片在院線、網路平台、不同與更多元化的發行管道上的發展與可能,參與者會分享在推廣與發行上的前例,片商也會分析不同市場的趨勢、買片或觀影偏好。最後,EuroDoc 扮演媒合的角色,協助與促進製片與投資者、片商、委製建立合作的機會 。


這三期下來,我的收穫相當的豐富。透過 EuroDoc 我不但接觸到新的資金來源的管道,擴大了個人人脈,學習到新的製作方式,以便更有能力的將影片順利與有資源的完成,同時也對自己的實力更有信心、更有遠景。


除了 EuroDoc,有許多類似培訓、駐村、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建議台灣創作者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自己英文不夠好而不去申請或嘗試這些機會!建議在申請過程請英文好的朋友協助填寫報名資料或申請表格。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爭取與競爭的機會。但入選了,進入培訓的環境裡、當大家都在討論影片與創作的時候,英文好不好真的就是其次了。而且一旦進入了那個環境,英文自然而然就會上軌道。所以建議台灣創作者千萬不要因為英文不好而排斥出國參加工作坊或跳過合製的可能性。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