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PTT紀錄片版徵文比賽見地獨特獎獎作品,經作者同意後轉錄。
如果攝影機和照相機幾乎隨手可得
如果反覆紀錄、刪除的數位記憶訊號如此便宜
那麼{紀錄},在這個時代裡
是不是終於可以稍微離開一種特性
那種
必須是某個經過深思熟慮
或者細膩觀察後{特別}的瞬間
如果反覆紀錄、刪除的數位記憶訊號如此便宜
那麼{紀錄},在這個時代裡
是不是終於可以稍微離開一種特性
那種
必須是某個經過深思熟慮
或者細膩觀察後{特別}的瞬間
當然
手持照相機/攝影機的拍攝者(我們?)
腦海中仍舊運行著某種祕密的自我邏輯(或者顯而易見?)
或者
受過去的習性所影響
因而決定什麼是[值得]按下的紀錄,而什麼又不是
但在這裡,我想要特別說的是
{紀錄}
能不能僅僅是一種靈光閃現的肢體動作
在拍攝者的日常生活裡
隨機的挑選、發生、行動
經過時間、空間的掏洗之後
在未來某一天、某一個點上(也許同樣毫無邏輯而隨機)
凝結產生出意義?
Naoh Kalina《Everyd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B26asyGKDo
是他在六年的時間裡
每天拍攝自己的照片剪輯而成的一部影片
這部長5分45秒的影片
從2000年1/11到2006年7/31
由2356張照片所組成的六年中
每一天
當他隨手拿起相機拍攝自己的那一瞬間
是否都曾好好的思量過自己今天的髮型、穿著以及照相的背景?
我相信也許是沒有的
我相信他也許只是將這樣替自己拍照的行為
慢慢的養成一種習慣
在他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隨機的時間和地點
按下快門
也許就像習慣在起床時喝下一杯水那樣而已
然而
這些十足日常的紀錄
這六年每一天一張照片的累積
他不斷改變的髮型、衣著、背景海報
以及日漸加深的黑眼圈
我彷彿得以因此穿越那些浮現於表皮上的徵兆
透過那一雙眼,窺見日漸磨損的靈魂
我不禁揣測起
每一天,當他隨手拿起相機,凝視鏡頭、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正在想什麼呢?
這些隨意拍攝的照片,在時間的協助之下
洗鍊出了意義,讓觀者直視那被日常事物充滿的生活
以及身處於這些日常中的人(自我)
而我
也在這些流動的照片中
發現自己也同樣身處於這樣片段零碎的生活裡
這部影片
透過對日常的紀錄、累積與剪輯
展現了[紀錄],也可以因為成為慣性的拍攝行為
跳出以往必須乖乖等待的那些[特殊]的時刻
如此自在隨性的將這樣的{日常性}事物
變換出這麼富有張力與力道的影像
並且成為導演所說a work in progress的最佳實踐
以這樣的觀點,延伸繼續討論兩部紀錄片
《on/off》與《是我嗎/媽》
透過將攝影機帶入自身的日常生活之中
拍攝者分別檢視了自我的生活與家人的關係
兩部影片皆需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尋找出按下錄影的時刻
生活是如此全面的覆蓋著每個人
到底什麼時候需要紀錄,什麼時候可以放下攝影機呢?
我想這兩位拍攝者也許也像Naoh Kalina一樣
在某些時候,只是隨意的紀錄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片段
吃飯、工作、走路、對話、刷牙、搭車、旅行
當然也許她們比起Naoh將更有意識的察覺到自己的拍攝行為
(畢竟拍攝時間較短,也較不規律)
但我相信,拍攝(紀錄)的動作
也經常就是如此隨意的開始與結束
但最後這些日常的片刻,透過拍攝者的組合
聚焦了她所要訴說的內涵(故事?關係)
而那些日常性影像所透露出來的質地、對話以及種種細節
也將會如同《Everyday》一般
由於時間離去
漸漸的成為拍攝者記憶(靈魂)樣貌
透過影像他們將這些日常組合
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部份得以被身為觀者的我們看見
事實上
我們誰真能在自身所處的日常中
如此細心的反覆的觀察看並積極的試著從中拼湊出它的樣貌
多半得時候我們生活的如此像碎片,或者像朦朧的夢境
每天的話語、看見過的人、做過的夢
不都靜靜的過去了
但它們不是消失不見
而是在這些無形的時刻裡被放進我們的身體中
只是我們不一定能夠察覺
而這三部影片對我而言就像一把鑰匙
打開了自出生以來封印在我身上
對自己的觀看
對一個人的生活
對家人之間的互動
的種種過去經常被放置在心靈底層的細節
讓我突然明白了{每一刻}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類以非常{日常}、非常{普通}的生活片段
所組織而成的紀錄片
當拍攝者向身為觀眾的我們
展現了他對自我日常生活、關係的收集與理解時
經常觸發了我反思自身存在的日常片刻以及關係
這些日常的紀錄
恰恰說明了紀錄的日常性
是如此能夠貼合我們每一瞬間的特質
讓我們得以用每個不同的自身,與之呼應
記錄的日常性是如此精確的、驚人的
展現了人生中非常具有張力的片刻
對我而言
電影裡的人生總是濃縮的了
那些散佈在人生中特別的時刻
在電影中被放在一起,向觀眾展示
而這類紀錄片裡的人生卻是將這些日常中
經常被我們匆匆渡過的時刻還原
在分秒的滴答裡,展現了人生中非常普通
卻又如此深具張力和魅力的模樣
手持照相機/攝影機的拍攝者(我們?)
腦海中仍舊運行著某種祕密的自我邏輯(或者顯而易見?)
或者
受過去的習性所影響
因而決定什麼是[值得]按下的紀錄,而什麼又不是
但在這裡,我想要特別說的是
{紀錄}
能不能僅僅是一種靈光閃現的肢體動作
在拍攝者的日常生活裡
隨機的挑選、發生、行動
經過時間、空間的掏洗之後
在未來某一天、某一個點上(也許同樣毫無邏輯而隨機)
凝結產生出意義?
Naoh Kalina《Everyd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B26asyGKDo
是他在六年的時間裡
每天拍攝自己的照片剪輯而成的一部影片
這部長5分45秒的影片
從2000年1/11到2006年7/31
由2356張照片所組成的六年中
每一天
當他隨手拿起相機拍攝自己的那一瞬間
是否都曾好好的思量過自己今天的髮型、穿著以及照相的背景?
我相信也許是沒有的
我相信他也許只是將這樣替自己拍照的行為
慢慢的養成一種習慣
在他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隨機的時間和地點
按下快門
也許就像習慣在起床時喝下一杯水那樣而已
然而
這些十足日常的紀錄
這六年每一天一張照片的累積
他不斷改變的髮型、衣著、背景海報
以及日漸加深的黑眼圈
我彷彿得以因此穿越那些浮現於表皮上的徵兆
透過那一雙眼,窺見日漸磨損的靈魂
我不禁揣測起
每一天,當他隨手拿起相機,凝視鏡頭、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正在想什麼呢?
這些隨意拍攝的照片,在時間的協助之下
洗鍊出了意義,讓觀者直視那被日常事物充滿的生活
以及身處於這些日常中的人(自我)
而我
也在這些流動的照片中
發現自己也同樣身處於這樣片段零碎的生活裡
這部影片
透過對日常的紀錄、累積與剪輯
展現了[紀錄],也可以因為成為慣性的拍攝行為
跳出以往必須乖乖等待的那些[特殊]的時刻
如此自在隨性的將這樣的{日常性}事物
變換出這麼富有張力與力道的影像
並且成為導演所說a work in progress的最佳實踐
以這樣的觀點,延伸繼續討論兩部紀錄片
《on/off》與《是我嗎/媽》
透過將攝影機帶入自身的日常生活之中
拍攝者分別檢視了自我的生活與家人的關係
兩部影片皆需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尋找出按下錄影的時刻
生活是如此全面的覆蓋著每個人
到底什麼時候需要紀錄,什麼時候可以放下攝影機呢?
我想這兩位拍攝者也許也像Naoh Kalina一樣
在某些時候,只是隨意的紀錄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片段
吃飯、工作、走路、對話、刷牙、搭車、旅行
當然也許她們比起Naoh將更有意識的察覺到自己的拍攝行為
(畢竟拍攝時間較短,也較不規律)
但我相信,拍攝(紀錄)的動作
也經常就是如此隨意的開始與結束
但最後這些日常的片刻,透過拍攝者的組合
聚焦了她所要訴說的內涵(故事?關係)
而那些日常性影像所透露出來的質地、對話以及種種細節
也將會如同《Everyday》一般
由於時間離去
漸漸的成為拍攝者記憶(靈魂)樣貌
透過影像他們將這些日常組合
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部份得以被身為觀者的我們看見
事實上
我們誰真能在自身所處的日常中
如此細心的反覆的觀察看並積極的試著從中拼湊出它的樣貌
多半得時候我們生活的如此像碎片,或者像朦朧的夢境
每天的話語、看見過的人、做過的夢
不都靜靜的過去了
但它們不是消失不見
而是在這些無形的時刻裡被放進我們的身體中
只是我們不一定能夠察覺
而這三部影片對我而言就像一把鑰匙
打開了自出生以來封印在我身上
對自己的觀看
對一個人的生活
對家人之間的互動
的種種過去經常被放置在心靈底層的細節
讓我突然明白了{每一刻}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類以非常{日常}、非常{普通}的生活片段
所組織而成的紀錄片
當拍攝者向身為觀眾的我們
展現了他對自我日常生活、關係的收集與理解時
經常觸發了我反思自身存在的日常片刻以及關係
這些日常的紀錄
恰恰說明了紀錄的日常性
是如此能夠貼合我們每一瞬間的特質
讓我們得以用每個不同的自身,與之呼應
記錄的日常性是如此精確的、驚人的
展現了人生中非常具有張力的片刻
對我而言
電影裡的人生總是濃縮的了
那些散佈在人生中特別的時刻
在電影中被放在一起,向觀眾展示
而這類紀錄片裡的人生卻是將這些日常中
經常被我們匆匆渡過的時刻還原
在分秒的滴答裡,展現了人生中非常普通
卻又如此深具張力和魅力的模樣
--
圖一、圖二為紀錄片《ON/OFF》劇照
圖三為紀錄片《是我媽/嗎》劇照
感謝作者提供劇照並同意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