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評選 VS. 紀錄片】關於紀錄片被評選的種種疑惑(文/雷凱真)

拍攝完一部紀錄片後,投件給影展大概是許多紀錄片導演都會有的選擇。然而從徵件到公佈入圍名單,紀錄片導演們所能得知的資訊,僅是哪些影片入圍,以及自己的影片入圍或落選。影片沒入圍,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總在沒有入圍者的腦海裡轉啊轉,反覆推敲觀看著那些入圍影片,但卻往往沒有結論,疑惑更經常未能有機會得到解答。

而紀錄片影展的評選,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標準做為選取準則呢?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每個影展在限定性的入圍數量裡,邀請或拒絕一部紀錄片的入選呢?

身為一個觀眾,在影展裡看到的這些影片,或許是從十倍數量的投件影片裡所挑選出來的?但這些被挑選出的影片,代表了什麼樣的主題和意義,對台灣當代紀錄片的面貌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以上這些疑惑,促使著紀工報第六期策劃了【影展評選 v.s 紀錄片】專題。或許我們都能藉著本次專題訪談影展評審與策展人的問題集裡,有著不同的延伸思考。無論對於影片評選的考量點是關於純粹議題內容的,形式美學的,還是,政‧治‧的

--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