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與真實密不可分的關係,是觀眾深深地被紀錄片所吸引的原因。有評論家認為紀錄片和觀眾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被稱為「真實契約」(reality contract)的共識。也就是說,紀錄片和觀眾已經達成了一種不成文的默契,當觀眾看見紀錄片時,真實就成了對紀錄片的一種自然理解方式。
於是從八零年代末期開始,當某些節目或是影像想要帶給觀眾某種逼真性或真實性時,便會開始學習運(挪)用紀錄片裡慣常的拍攝手法或形式。像是著重社群中多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家庭、愛情、陰謀為主軸,但總有出人意表的事件和驚奇情節的「肥皂劇」(soap opera),在這樣的前提下,也因而產生了一種新的類型-「紀錄肥皂劇」(docusoap)。
就如同docusoap的字面那樣,「紀錄肥皂劇」有著肥皂劇的敘事結構,但也有觀察式紀錄片(旁觀、不干涉)的元素,在八零年代末期到九零年代,不同於強調即時且真實的「現場直擊式」節目,這種新型態的肥皂劇反而造就了新的趣味。
到了九零年代中期之後,docusoap被注入了更多想法。宛如蒼蠅停在牆上的攝影機概念仍然不變,但原本的觀察進化為窺視,節目也超越了肥皂劇的虛構腳本,開始訂下遊戲規則和事件,並以高額獎金或豐厚獎勵吸引參加者,人性的競爭和互動反應成了新的噱頭,Reality TV的類型節目於是誕生。
「真實秀」(reality TV)同時也有人稱為「真人實境秀」(reality show)或是「事實姓娛樂節目」(factual entertainment programs)。節目沒有草稿劇本,且大多以素人取代專業演員,期望人性的即時反應能夠順應著節目裡的事件或規則,達到娛樂的效果。大部分的真實秀節目,都以「赤裸裸」或強調百分之百的真實作為噱頭廣告詞。
這類的節目像是早期風靡台灣的《歡笑一籮筐》,以突發事件捉弄不知情的當事者;日本著名的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戀愛巴士》,美國的《生存遊戲》(Survivor),英國的《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還有台灣觀眾所熟悉的《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超級名模生死鬥》(America's Next Top Model)……等等。也有也有專門以真實秀現象為主題的電影,如《楚門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和《艾德私人頻道》(ED TV),都探討著個人隱私和公眾間的界線,觀眾窺視的慾望和自我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