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們第二次舉辦社會公義獎(台北電影節會外賽),承辦單位為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及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初選小組從台北電影獎入圍的40部片中,選出9部進入社會公義獎的複選。
相對於第一屆入圍的以紀錄片為主,本屆入圍的影片類型更加多元,包括1部談論候鳥生態、不孕、沿海地層下陷、農村青年失業、外籍配偶等社會議題的劇情長片《候鳥來的季節》,及3部劇情短片《保存期限》、《阿霞的掛鐘》、《小金球》,分別處理大賣場勞動、都市更新、沒落礦區議題;紀錄片有 4部入圍,努力揭開禽流感真相的《不能戳的秘密》、深入國光石化預定地芳苑蚵農的《退潮》、追蹤外籍看護工13年的《麵包情人》、以及描述關注底層人民的畫家劉小東的《金城小子》;入圍的動畫片《馬拉自在》則生動地呈現了離鄉工作的原住民每到豐年祭時,無法請假返鄉過節的無奈。
複選評審團的主席為曾任金馬獎與台北電影節評審的郭力昕教授、成員有任教於世新社發所亦是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的陳政亮、文化評論人(前新新聞主筆)楊偉中、及得到第一屆社會公義獎的紀錄片導演郭笑芸。主席郭力昕說明評審團所決定評選標準包括:一、影片對相關題材的問題意識是否能清晰勾勒;二、影片生產的客觀條件、脈絡和困難程度;以及,三、影片是否能以影像語彙和敘事能力有效呈現社會公義的題目以影響觀眾。經過一下午的會議討論,評選出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為紀錄長片《不能戳的秘密》以及劇情短片《保存期限》。
評審陳政亮則表示《保存期限》從窮人撿拾垃圾桶內過期食物的開場就很令人震撼,亦藉由「食物過期」的隱喻,連結上勞動者被「用過就丟」的當代勞資關係創意十足。游移在各個狹窄的場景之間的中/近距離的鏡頭,更有如探索的眼光,強迫觀眾近身的、冷冷的觀察資本力量下勞工的普遍命運。影片的敘事結構完整乾淨,節奏順暢,鏡頭精準,對勞工物化現象的批判,具有高度的穿透力。《不能戳的秘密》則是透過導演對於禽流感的調查行動,讓我們得以看清來自產業的自保策略、官僚體系的政策性欺騙、以及學術圈維護自我利益的知識/政治;所形成的結構性力量,是如何嚴重破壞環境與每一個人的基本健康權。就社會公義獎來說,是很值得推薦的兩部影片。
社會公義獎規劃小組很榮幸的邀請到《不能戳的秘密》李惠仁導演、《保存期限》郭承衢導演針對影片產製過程做一些分享,兩位導演專訪如下篇文章。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專訪(上)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專訪(下)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保存期限》導演郭承衢專訪
相對於第一屆入圍的以紀錄片為主,本屆入圍的影片類型更加多元,包括1部談論候鳥生態、不孕、沿海地層下陷、農村青年失業、外籍配偶等社會議題的劇情長片《候鳥來的季節》,及3部劇情短片《保存期限》、《阿霞的掛鐘》、《小金球》,分別處理大賣場勞動、都市更新、沒落礦區議題;紀錄片有 4部入圍,努力揭開禽流感真相的《不能戳的秘密》、深入國光石化預定地芳苑蚵農的《退潮》、追蹤外籍看護工13年的《麵包情人》、以及描述關注底層人民的畫家劉小東的《金城小子》;入圍的動畫片《馬拉自在》則生動地呈現了離鄉工作的原住民每到豐年祭時,無法請假返鄉過節的無奈。
複選評審團的主席為曾任金馬獎與台北電影節評審的郭力昕教授、成員有任教於世新社發所亦是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的陳政亮、文化評論人(前新新聞主筆)楊偉中、及得到第一屆社會公義獎的紀錄片導演郭笑芸。主席郭力昕說明評審團所決定評選標準包括:一、影片對相關題材的問題意識是否能清晰勾勒;二、影片生產的客觀條件、脈絡和困難程度;以及,三、影片是否能以影像語彙和敘事能力有效呈現社會公義的題目以影響觀眾。經過一下午的會議討論,評選出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為紀錄長片《不能戳的秘密》以及劇情短片《保存期限》。
評審陳政亮則表示《保存期限》從窮人撿拾垃圾桶內過期食物的開場就很令人震撼,亦藉由「食物過期」的隱喻,連結上勞動者被「用過就丟」的當代勞資關係創意十足。游移在各個狹窄的場景之間的中/近距離的鏡頭,更有如探索的眼光,強迫觀眾近身的、冷冷的觀察資本力量下勞工的普遍命運。影片的敘事結構完整乾淨,節奏順暢,鏡頭精準,對勞工物化現象的批判,具有高度的穿透力。《不能戳的秘密》則是透過導演對於禽流感的調查行動,讓我們得以看清來自產業的自保策略、官僚體系的政策性欺騙、以及學術圈維護自我利益的知識/政治;所形成的結構性力量,是如何嚴重破壞環境與每一個人的基本健康權。就社會公義獎來說,是很值得推薦的兩部影片。
社會公義獎規劃小組很榮幸的邀請到《不能戳的秘密》李惠仁導演、《保存期限》郭承衢導演針對影片產製過程做一些分享,兩位導演專訪如下篇文章。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專訪(上)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專訪(下)
【2012社會公義獎】得獎作品《保存期限》導演郭承衢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