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菜記 Hard Good Life Ⅰ(2003)/圖片版權 許慧如 |
《第六十五期紀工報》從紀錄片中最內核、最微小的敘事單位出發——個人,關於個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從私我的角度看見的外界。私密的、私人的、第一人稱的、從私我的角度看待他者,承認紀錄片主觀視角的無可迴避,並非向現實的客觀性排拒,而乃是認知到世上並無所謂全然客觀的真實,從而得以無畏地正視個體感知經驗的珍貴,即使渺小、幽微。因此,我們這個世代迎來了吳璠的《曦曦》、羅苡珊《雪水消融的季節》,從生命的破口撐出自己的空間,在此,私我並非僅關乎單一個體,而是充滿情感連結與他人共振的潛力。
因此,我們會被不同的個人經驗所打動,會因著彼此的故事而想起自己的,對話與交流因而展開,一如本期作者之一何睦芸側記「點亮繁星」計畫之田野故事工作坊一文中提到的那看似簡單但關鍵的「藉由認識自己來認識他人,並藉由認識他人來認識自己。」紀錄片導演暨製片林婉玉分享 2024 Doc by the Sea 紀錄片提案大會的與會經驗,亦彰顯了個體透過說故事所能橋接起的跨越文化與時代的深遠力量。也因此,時隔十年後當我們重(首)讀「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導演許慧如的文章時,才真切地辨識出私電影那恆星般運轉散發的光亮。
《紀工報第六十五期》私電影
紀錄中斷裂與連結的悖論:《曦曦》/翁皓怡
《雪水消融的季節》:化缺席為在場,抑或是觀看悲傷/Yawi Yukex
相遇在田野之間――田野故事工作坊後記/何睦芸
漫布水草的海邊-記 2024 Doc by the Sea 紀錄片提案大會/林婉玉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導演許慧如(上)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導演許慧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