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2025 紀錄桃園 |
文/賴育章
紀錄片永遠不缺乏題材,需要的是創作者的獨特觀點與手法,這樣的說法可以在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中再次印證,在這次包含基礎組和進階組共十部紀錄短片的題材與內容之中,即便有些作品的題材相近,卻也展現出各異其趣的影像形式與導演觀點,這對於在如今影片攝製易便與人人都可以是影像創作者的年代,仍是實屬可貴難得。
雖然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計畫有將參與培訓的學員劃分為:已有影像作品產出經驗的進階組導演,以及是紀錄片創作新手的基礎組導演,但單就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的這十部紀錄短片的題材而論,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主題:桃園在地社(族)群或職業的觀察呈現、自我身分的觀照探索與家庭親子關係的記憶凝視等紀錄影像,這其中更是有多部作品在這三個主題之間遊走相互呼應,讓影片的內容多元和層次豐富。
先以桃園在地社群(職業)的觀察呈現為主題的作品談起,這包含了:李孟寰導演的首部作品《一人份生活》紀錄著 82 歲的女性獨居長者春花姨;林則谷導演的首部作品《As-salāmu ʿalaykum》在桃園龍岡清真寺的宗教場域裡,紀錄多位穆斯林信仰的在地居民;陳曉雯導演的作品《Lina》呈現出移工庇護中心專員Lina她的日常工作現場。而這三部影片以獨居老人、移工群體與回教社群等主流媒體較少關心為被攝對象,均可見到導演對於隱藏在社會角落的議題挖掘與主動關懷的態度,也展現出桃園這座城市的豐富多元面貌。
並且,《一人份生活》的李孟寰導演與《Lina》的陳曉雯導演的正職工作,是分別在老人的社福機構和移工相關的NGO團體裡服務,因而在日常的工作環境中接觸到影片的被攝者:春花姨(服務對象)與Lina(同事),而這樣日常就與被攝者同處在相同場域與語境脈絡下的內部紀錄觀點,其實是十分難得,而這或許就能理解上述兩位導演的作品拍攝手法是將攝影機作為直接的紀錄媒介,樸實地在影片中呈現出兩位被攝者的日常狀態,不就是源自於生活與工作之中的觀察與體驗嗎?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一人份生活》/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就像《一人份生活》全片所呈現的就僅是春花姨獨自在家中的日常畫面,李孟寰導演並沒有如同一般人物紀錄片要訪談出被攝者的生平經歷,反而是將攝影機作為一種陪伴的工具,放置於現場與春花姨自然地聊起了當下生活的點滴與感受,有時導演甚至不避諱地走入鏡頭內與她一同自然互動;雖影片內容鬆散缺乏獨特事件,僅讓觀眾看著老人的生活樣貌,但影片在這過程中,忠實地紀錄著現場獨居空間的光影變化和時間流動,再加上導演在影片多處放上被攝者談話時的語句圖卡,來企圖突顯出一位獨居老人的心境與憂慮,都讓本片有著一種溫暖敦厚的人文關懷凝視。
而《Lina》的陳曉雯導演則是以一天的時間跨度,跟拍著Lina這位來自於印尼卻已是融入台灣社會之中的新住民,她在私領域生活與公領域工作的樣貌;順著影片的時序,觀眾可以看見 Lina 的身份從清晨為先生和小孩準備早餐的家庭主婦,再到上班後成為到處協助移工諮商與庇護的移工庇護中心專員,最後傍晚下班後又回到一位騎著機車載著兒子返家的母親角色;本片在陳曉雯導演的鏡頭貼身紀錄下,可以看見她為家庭的日常付出,面對女性移工遭受雇主騷擾性侵之處境時的憤怒,以及她與孩子回家路途上對話時所表露出的關愛,這些影片內容都在導演簡單扎實的紀錄片形式之中,質樸卻動人地形塑出Lina這位為移工權利奔走與付出心力,既平常卻又讓人敬佩的新住民女性形象。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Lina》/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同樣在桃園這座城市中呈現出穆斯林社群的《As-salāmu ʿalaykum》紀錄短片,林則谷導演刻意以回教徒之間最常用的問候語 Assalamu alaikum(願平安降臨於你)作為片名,有著提醒對穆斯林文化不熟悉的台灣觀眾,去思索與如何看待這樣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之意;並且,導演在本片以類似文化人類學的方式,透過龍岡清真寺的空間場域內,聚焦紀錄在台灣穆斯林家庭的母親與第二代青年身上,回顧著他們如何面對自身與多數人不同的宗教信仰,並在這之中找到信仰的力量,也呈現出這群屬於台灣少數的宗教社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透過宗教信仰與教育來維繫群體關係與信念,這些影片內容無疑是開拓了社會大眾的視野。
作為開放給桃園一般市民可以參加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計畫來說,《一人份生活》、《As-salāmu ʿalaykum》與《Lina》這三部紀錄短片作品,是體現這個將紀錄片創作的技術門檻共享於社會大眾的計畫核心價值,讓非影像專業的民眾有機會能以自身和在地的觀點述說屬於桃園在地的人物故事與文化底蘊。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As-salāmu ʿalaykum》/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接著,這次以自我身分的觀照探索為主題的作品有:鄭仰峰導演的《河去河從》和彭立姸導演的《不良執念》,雖然就影片所呈現的內容來說,《河去河從》包含了桃園在地溪流的踏查紀錄,而《不良執念》是將網路交友詐騙的社會議題作為主軸貫穿全片,但深究影片整體的表達內容,自我生命經歷的觀照與探索依舊是這兩部紀錄片的核心主題。本段落會先不論《不良執念》的內容與成果,而是將它放在文章的最後段落以另一個角度來切入。
而以紀錄片私電影為形式的《河去河從》,由鄭仰峰導演的自述口白貫穿全片,講述他從片頭的車禍意外之後重新思考自我的人生意義,進而決定去徒步環島旅行,再到參與朋友的溪流踏查行動,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移動著的公路電影,沿路上不乏導演所紀錄下來的如畫風景影像;但在包含環島的大旅行和桃園在地的小旅行之中,導演的旁白雖努力地將這兩次目的不同的徒步旅行串連一起,仍是讓全片顯得結構瑣碎而內容走馬看花,也讓導演用口白所抒發的生命經驗與內在感受,與紀錄影像越發疏離而無法與之扣合呼應,這是十分可惜之處,或許導演的個人觀點如何與在地影像素材相互對話,進而激發出深刻的創作意念,才是影片的創作關鍵。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河去河從》/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而在本次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中,佔半數作品的共通主題:家庭親子關係的記憶凝視,包括了:張寶蓮導演的首部作品《果嶺奇姬》、葉至然導演的《賽鴿胖客》、簡嫚君導演的首部作品《那裡魔神仔很多你還要回去》、李采唐導演的首部作品《燒錄一些日子給你》以及葉治芳導演的《屋舍上的葉仔花》等五部紀錄短片,並且這些作品全都是拍攝導演自身的家庭故事,也就包含了自我觀照與生命經歷的探索之主題在其中。
《果嶺奇姬》紀錄著在大溪高爾夫球場擔任杆弟工作的導演的二姐,在影片前半段,攝影機的鏡頭拍攝下她在球場上的勞動工作,與休息時和其他同為中年女性的杆弟同事之間的自然互動,都細膩地呈現獨特的職場環境氛圍,與被攝者她令人印象深刻的爽朗不做作性格;接著影片後半段在返鄉探親的過程中,不僅帶出導演母親與二姐的親子記憶與心結,也對應著二姐與她女兒的互動關係,一幅三代母女關係的家族畫被導演自然地所勾勒出來。而《賽鴿胖客》也透過導演父親的狂熱志業:賽鴿,與導演所無力解決的人生困境相互牽連一起,交織出這個複雜且難以言喻的父子關係,伴隨著導演渾然天成的黑色幽默感之觀點,再加上戲劇性的事件發展,都讓本片有著堪比劇情電影結構的觀影感受。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果嶺奇姬》/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賽鴿胖客》/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燒錄一些日子給你》這部作品雖被分類在基礎組,但在導演本身是電影編劇的專業背景之下,本片無論在敘事鋪陳和影像剪接都十分飽滿流暢,絲毫不見執導首部作品常見的青澀生硬;全片在導演她90年代童年時期由父母所拍攝的家庭錄像,與現在的母親、爺爺與弟弟的當下家庭影像之間交互剪輯,情感克制卻也是豐沛地傳達出個人對於已逝父親的深情悼念,與當下陪伴在她身邊的家人的愛。
而同樣是用影像來追憶至親,《那裡魔神仔很多你還要回去》這部作品則是將導演她關於母親的繪畫創作、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日記文字等,逐一鋪陳堆疊至影片之中,甚至因桃園航空城而被徵收的老家也都成為她創作之一,從而深刻地展現出導演對於母親離世而無法釋懷的創作經歷與內在情緒,再加上不時出現在鏡頭內外的父親,他與導演之間的父女對話(尤其父親直白的回應反而打破女兒的沉溺情緒),不僅成為最溫柔且動人親情的陪伴,也讓導演不斷地自我追問母親離世的遺憾心境,得到某種出口與釋懷,而這父女之間的真摯情感令人動容不已。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燒錄一些日子給你》/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那裡魔神仔很多你還要回去》/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最後值得一提的,在 2023-2024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計畫中,葉治芳導演與彭立姸導演同為基礎組學員,分別完成他們的首部紀錄片作品:《屋外長滿了草》與《譯鄉人》;而在下一年,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中,葉治芳導演的《屋舍上的葉仔花》與彭立姸導演的《不良執念》的作品呈現,能清楚地看見了兩位導演的成長與培訓計畫所積累的紀錄片教學成果。以《屋舍上的葉仔花》為例,雖導演延續了上一部《屋外長滿了草》的家庭紀錄片主題,在《屋舍上的葉仔花》中紀錄了祖母、父親與弟弟等家庭成員,但在導演的舒緩敘事節奏和細緻影像結構處理,上述三位家庭成員的逐一入鏡帶出客家傳統與性別刻板、家族傳承的包袱與文化觀念,以及年輕一代對於家的記憶與想像,這樣透過一個看似僅是導演個人的家庭故事,卻能展開出家族面貌、童年記憶和身份探索等等主題內容,相較於前一部作品《屋外長滿了草》僅以母親為被攝角色來訴說導演內在壓抑的複雜親情感受,導演在家庭紀錄的題材上的處理,明顯地有著觀點視野更廣闊與作品更加成熟的表現。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屋舍上的葉仔花》/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作品《不良執念》/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
而彭立姸導演的《不良執念》所採用紀錄片形式與手法,是十部學員作品中最獨特的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與前一部作品《譯鄉人》以紀實方式來紀錄一位越籍女性司法通譯員的不同,《不良執念》雖是將網路交友詐騙的這個社會議題作為影片主軸,這次導演卻選擇了以演出再現的虛構手法來呈現網路交友詐騙時,被害者陷入愛情陷阱時的情境與氛圍,即使影片長度來到一半時,導演就打破了上述演出的情境,讓觀眾意識到這是身為刑警的導演在蒐證調查的現實,但影片此時卻大膽地進一步提出了導演與被害者可能同樣面對的道德困境:明知道對方是詐欺犯卻仍深陷於情感依賴的認知矛盾,而這種質問人性最幽微之處的導演探索,也讓人驚艷於導演她對於紀錄片形式及內容的思索與成長。
無論是影像書寫桃園的多元文化與獨特在地性,或表達出紀錄片迷人的導演創意,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所產生的這十部學員作品,無疑地都展現出上述的豐碩成果,而這同樣地也是對未來的學員作品的期待與想像。
![]() |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成果/圖片提供 紀錄桃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