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鐵馬影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文/徐沛然)

※本文作者為2008年第四屆鐵馬影展執行秘書

鐵馬究竟是個怎樣的影展?即便現在問我,恐怕我還是無法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4年前,幾個苦勞網的工作者一時興起,找了些影片來公開放映,既然影片放了下去,也得到社會上的一些迴響,就這麼一年一年地辦下去。

雖然是這麼說,倒也不是如言語所述說這麼地風平浪靜。鐵馬影展的工作團隊成員背景各異,有社運工作者、還在校的學生、影展游牧工、社區運動者、還有影像創作者等等,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期待與想像進來,在籌辦的過程中磨合拉鋸,相互理解說服。當然,有的人持續地留了下來,也有的人因人生規劃或各種因素,短暫地交會後隨即離去。

影展籌辦的障礙

對於影展圈,影像圈來說,我們是不折不扣的新手,一路邊摸索邊跌跌撞撞地,倒也漸漸摸出了一些心得。技術性的問題,例如如何找片、選片以及如何接洽等等,是最大的障礙,也是最需要耐著性子做的部分。透過網路的搜尋引擎,已可找到許多聯繫方式,接下來就是去接洽,嘗試用我們半生不熟的英文(對方可能也不是英語系國家),讓他們理解我們的組織、影展還有放映規模。其中不免發生一些雞同鴨講,或是怎樣都聯繫不上因而成為遺珠之憾的影片。

鐵馬影展選片的形式,實際上不限於紀錄片。僅僅是因為紀錄片工作者的作品與拍攝理念,較容易帶有人道色彩與社會關懷,也因此較符合鐵馬選片的標準。另外則是因為紀錄片的成本通常低於劇情片或動畫片,相較之下,授權播放的金額也較可能是我們所能負擔的數字。

影展在產業中所處的位置

對於鐵馬這樣一個影展單位而言,我們的位置正介於影像生產者、觀眾、放映空間所構成的三角形中間,我們同時是這三者的中介。也正由於這個位置,我們也同時看到了三者的位置、需求與處境。而同時,我們亦不斷地思考在這三角結構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更恰當地扮演中介的角色,滿足三者的要求與改善其處境?

影像生產者:版權問題

放映影片,不可避免地需要處理版權問題。然而這對於一向質疑智慧財產權的苦勞網成員來說,難免遇到一些尷尬情境。甚至有相熟的朋友會開玩笑地說:「苦勞網不是一向反智慧財產權嗎?何不燒幾部影片來給我們看看?」當然,這樣的玩笑未免有些尖銳。

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經常處於無法藉由拍攝自己的作品,養活自己的處境。經常得兼職、或是接政府、民間團體甚至企業的案子以支付生活所需。對鐵馬影展來說,影片就是影像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因此我們嘗試建立起一套不同於智慧財產權的版權論述,希望藉由收取放映費用,能將資源夠回饋到創作者身上。這些錢(儘管不多),一方面是影像工作者其勞動的報酬,另一方面,也能夠支持其繼續創作下去。

另一方面,影像生產者對於其勞動成果,當然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詮釋與流通的想法,而這些都有賴大量的溝通。許多導演非常在意其影像放映的場合、觀眾以及詮釋的脈絡。因此,除非是在雙方協議好的狀況下,否則我們無法任意地出借影片拷貝。畢竟鐵馬必須維持好與生產者間的信任關係,日後才能有更多進一步的接洽與合作。

雖然每次解釋總得費盡口舌,但大部分的人都能理解並贊同我們的想法。2007年的鐵馬影展,我們曾經放映了數部菲律賓影片,也因此想辦法匯了版權費用給該菲律賓團體。幾個月過後,該團體來信感謝我們支付的費用,因為有了這筆錢,他們得以在菲律賓自行籌辦小規模的放映。這樣的回應,讓我們感到欣慰與振奮,也知道我們對版權的理念,應該要繼續堅持並推廣下去。

放映空間:經營的困難

鐵馬影展以往在台北的放映,皆在國家電影資料館,而除了在2006年曾經嘗試過到花蓮與高雄巡迴外,今年則嘗試更有計畫地巡迴放映。我們的巡迴分成兩種,其中藝文空間與獨立書店,更是今年首度接洽合作的對象。

對獨立書店與藝文空間來說,維持空間的經營總得耗費極大的成本。實際上,許多獨立書店面對大型連鎖書店,以及網路削價競爭下,都處於賠錢苦撐狀況。而我們希望鐵馬影展的放映,能夠為雙方帶來互利的狀況,一方面鐵馬多了巡迴點接觸到新的觀眾,另一方面嘗試將人往獨立書店帶,增加獨立書店的人潮與知名度。

然而,狀況比想像中要困難,且雖同樣名為獨立書店,實際上每間書店的經營模式、定位、風格與空間規劃皆相去甚遠,而每個書店經營者對於影像映演的想法也南轅北轍。且實際上,支付映演的版權費,對許多書店來說都是額外的負擔。現階段我們還無法完整評估今年這樣的合作效應如何,但未來恐怕我們得在彼此體諒各自困境的狀況下,討論合作。

觀眾:面對怎樣的群眾?怎樣的對話?

當鐵馬持續地維持每年20至30部影片的規模時,我們亦面臨到極大的問題。首先是無法細緻地針對每部影片進行完整的試片、討論。如此一來,對於每部影片各自掌握與詮釋的能力並不高。也因此,實際上我們的放映針對的都是廣泛的社會大眾,面目模糊的社會大眾。在我們的影展放映期間,來觀賞的觀眾之間各自歧異甚大。有資深的社運份子,有青澀的國高中生、亦有退休閒賦,以追逐影展為樂的中老年觀眾。

儘管我們希望放映影像,是一種與社會對話的方式,但必須老實地承認,在這樣的規模下,面對確定的大眾,我們對話的語言是不精確,甚至不確定是否有累積的。

然而我們今年特別設計的鐵馬樂生場晚會,刺激了我們對於一個影展能做什麼?該做什麼的想像。在樂生場中,我們特地將「家園九局下」、「造音逆轉勝」兩個系列擺到面臨拆遷危機的樂生療養院,並邀集了社運界中的非專業樂手、歌者一同上台演唱各國的經典運動歌曲。這樣的設計已經跳脫了影展的思維,而進入到更不拘形式地去嘗試讓影像、放映場地與群眾產生更豐富且緊密的關係。

頓號、分隔號或是破折號

對於鐵馬影展來說,這四屆以來的累積,是成果亦是包袱。想做的事情總是那麼多,但人力與資源卻依然有限。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回頭反思我們所擁有的,並規劃接下來的路程。或許來年的鐵馬影展,將會以完全不同的風貌,在不一樣的場合與觀眾見面。

今年,我們首度主動嘗試與大陸的紀錄片工作者接洽,才赫然發現他們處於一個相當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儘管已經盡量避開過於尖銳的題材,但中國的紀錄片工作者仍受到程度不一的監視與限制,甚至連郵寄光碟片都得經文化單位核可。其中一位拍山西黑礦坑為主題的導演表示,自己打算拍黑礦礦工老中青三代的故事,「等到三部曲都完成,我的心願已了,就一定都給你們放片子。」他這樣保證著,並擔心他的影片提早曝光將會中斷其拍攝計畫。

關於紀錄片、關於人們,關於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做呢!


--
鐵馬影展策展說明: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node/20052/
苦勞網: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

照片由鐵馬影展提供。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