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 TIDF 巡迴於台南/圖片提供 翁皓怡 |
文/翁皓怡
兩年舉行一次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雙數年於雙北舉辦主影展,奇數年則精選前一年主影展影片至台灣各城鎮播映,是為巡迴展。主影展和巡迴展有著不同的影展氛圍與風格,甫辦完 2024 年主影展,接著籌備 2025 年巡迴展,我不斷思考的是「國際」與「在地」、「地方」的關係。前往不同城市巡迴時,反覆自問的也總是:放映這些電影與在地有什麼連結?為什麼要放?除了把巡迴展視為一種「錯過主影展的『補片』機會」,它還能如何更有機地與它面向的不同地方觀眾互動?
猶記五月巡迴至今年初宣布停業的台南全美戲院播映《公園》(2024),宣傳時我們總打著「把在台南公園拍攝的《公園》帶回拍攝地」,沒想到當我走進全美戲院,坐下來看《公園》,竟真的感受到一種「在地」的魔幻,大大不同於過去的觀影體驗。《公園》導演蘇育賢總強調這是一部「顱內電影」,而這個「顱內」若以電影中段落具體說明,就是當詩人 Asri 敲了公園的水管型遊樂設施一下,耳朵倚著管身聽迴聲,眼睛看著遠方事物,耳中卻放大聆聽著他處之聲,頭顱內包覆著與畫面分離的聲響。在全美戲院和台南巡迴場的觀眾看《公園》的體驗像是場大型的、銀幕框內框外的顱內電影。老舊戲院金屬伸縮座椅不時發出鏗鏗聲響,無入場時間限制亦不對號入座的戲院人來人往,細碎而不致影響觀影的耳語此起彼落,偶有嬰兒啼哭聲傳來。有些時候,在詩人朗詩音律中,伴隨周遭環境音,會錯覺自己也身在一座充滿各式人、各式聲響的公園。
尤以《公園》這樣的作品,不只打破紀實與虛構邊界,也不斷透過多元的展演形式,模糊著美術館與電影院的疆界。想著作品與場地空間互動的可能性,我便覺得或許正是透過巡迴展的模式,鬆動了觀影場地的規格限制,加上從內容策劃到宣傳皆從播映地出發的轉向,拓寬了我們對「影展」的既定期待與想像,能有機會讓在地空間,與影像內容產生對話與互動。
![]() |
2025 TIDF 巡迴放映後的觀眾交流/圖片提供 翁皓怡 |
2025 年 TIDF 巡迴展分為「主城市」與「衛星城市」巡迴,前者由影展方主辦,以幾乎全套巡迴片單為基,規劃為期兩週至一個月的影展,包含數場展前活動和城市限定片單;後者則由在地合作單位/場地方主辦,依自身場地能量自由選片並規劃日期和場數,規模較前者小。本屆巡迴展主城市包含花蓮、高雄、台南、台中、新竹五站,以一個月一個城市的方式接力進行;衛星城市則涵蓋嘉義、台東、宜蘭、桃園、金門、馬祖、澎湖,以及海外的東京,整個巡迴展期從 2024 年 12 月綿延至 2025 年 8 月。本文將以影展工作人員角度,記錄本屆巡迴從籌備至放映現場的觀察與思考,以此再探「巡迴」的重要動能。
一、地:把紀錄片帶回拍攝地放映
紀錄片的拍攝地總是重要,也時常是其命題所在,因此藉著巡迴能離開雙北戲院的機會,把於台灣各地拍攝的紀錄片「帶回」拍攝地不只是宣傳標語,也是在作品已經完成後,透過持續放映,與被攝地開展對話的契機。今年台南巡迴除了台南公園拍攝的《公園》,還有張照堂當年拍攝台南安定鄉燒王船祭儀的《王船祭典》(1979)放映。
《王船祭典》的放映吸引了因緣際會「路過」全美戲院的王船畫師杜柏錡,作為連續繪製八科長興宮王船的畫師,他亦於映後被邀請上台,從繪畫技術層面分享觀影感受。於是我們不只嘗試理解鏡頭下祭儀身體如何反應當代人集體身體的狀態,亦透過畫師的回憶,從其他的身體——王船身體的材質變革,以及民間技藝製作面的角度,思考影像內容之外,延續至今仍重要的文化資產保存之題。
![]() |
「流離島影」放映@馬祖西尾半島物產店/圖片提供 翁皓怡 |
而本屆巡迴另一連結拍攝地與放映地的即屬衛星城市放映的「離島巡迴」。2024 年主影展「時光台灣:流離島影」單元重探 1999 年導演周美玲與螢火蟲映像體發起之「流離島影」計畫,而藉著今年巡迴機會,我們也想將當年拍攝這些離島的紀錄作品,帶至拍攝地放映。最初我們游擊式地分別聯繫澎湖、金門、馬祖三地的地方創生藝文空間,也同時聯繫專出版離島相關書籍的「離島出版」,幾次開會與通信後,才發現三地單位皆與離島出版有合作友好關係,於是有了「跳島」與「串連」的企劃。合作的在地空間——澎湖植隱冊室、金門村復號,以及馬祖西尾半島物產店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除了各自都會選映「流離島影」中該地的紀錄作品,亦以主題方式重新串接短片,並規劃相應映後講座。
與不同單位討論片單安排和講座主題、映後講者的過程,我感受到巡迴展所能激起的自由,以及二十年前的作品如何再與當下時空產生關聯。以金門村復號的幾場主題講座為例,除了從黃庭輔拍攝家鄉金門的《03:04》(2000)談起,其餘主題聚焦戰爭與離島經驗,包括從《我的診所》(The Clinic,2010)的緬甸醫生日常來談金門、離島醫療經驗,以及從《南之島之男之島》(2000)的反面——女——切入,談金門戰地女性生命經驗。
![]() |
「流離島影」映後交流@金門莿桐寫真館/圖片提供 翁皓怡 |
當我們與村復號創辦人之一王苓討論片單時,臨時地追加了一場《基輔穹頂下的玫瑰》(Roses. Film-Cabaret,2021)放映,並由現居台北、任職於烏克蘭自由民主聯盟的 Mariia Makarovych 分享家鄉戰爭經驗,仍清楚記得當時電話中王苓表示非常希望能促成加場放映,她和我說:「戰爭瀕近的體感,對金門人來說實在更不同於其他台灣人。」我不由得將片單中幾部時空背景本身毫不相關的電影並列想像,《基輔穹頂下的玫瑰》中平行於外部烽火的劇院內部、後台走廊空間,以及在其中穿梭、歌舞的藝術家身體;《03:04》那後戰爭狀態下,彷彿真空、時間感鈍化了的軍人存在;更甚是《我的診所》中翁明透過悠緩的鏡頭,拍下雨天診所門口的日常,詩行與詩行間、門診之間,那等待病人上門,也等待外部巨大、隱喻性的病疾散去的時間體感。這些紀錄影像,皆遁逃了外部科學、大歷史的時間,鏡頭在遠離動亂煙塵的時空中,聚焦那些確鑿存在著的身體,以其可能的諸多「非戰」真空狀態,再度回應外部動盪時間。
於是,巡迴展與不同地方負責人接洽、共同策劃和討論片單的過程中,我發現地區/地方成為新的依據與核心,我們重新打散主影展單元架構和當初的片單組成,讓看似毫無關聯、不同時空背景的紀錄片,因播映地產生連結,打開更廣的觀看視角與想像。
二、人:從創作者本位到各領域背景觀者的討論
除了播映地成為亮點,巡迴展大多映後座談講者,不再是從各國前來參展的創作者,而是依據各播映地屬性,盡可能找在地相關議題講者,於是我覺得有趣的是,一部片從主影展一路走到巡迴展,從作者分享自身電影創作理念,逐漸轉向為不同背景的觀者如何詮釋、如何從各異角度與其展開對話。
![]() |
台中巡迴X哲學星期五@台中的觀眾交流現場/圖片提供 翁皓怡 |
主影展焦點影人之一彼得・克雷克斯(Peter KEREKES)的《服刑母親》(107 Mothers,2021)混合紀錄與重演虛構,真實取景烏克蘭監獄,呈現受刑人母親身分的種種日常與困難。台中巡迴時本片映後邀請了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義務律師陳怡婷,和台中女兒館社工督導張羽璇,從片中遙遠的烏克蘭監獄,對照聯想台灣相關場域和法律制度。作為該場座談的主持人,講座過程中我也感到驚喜,兩位背景殊異的講者,對影片不同情節安排、角色設定提出的觀察和延伸討論,都是我未曾想到的。片中受刑人寫信給受害者家屬的情節,與司法改革基金會推動「修復式司法」的關係;影像中呈現的監獄空間與台灣性/別友善空間發展的聯想,以及在講者分享之後,觀眾針對這些面向的提問。
而同樣是克雷克斯的經典電影《烹煮歷史》(Cooking History,2009)在台中巡迴場和「哲學星期五@台中」合辦,由兩位對料理有所研究的歷史老師陳燕琪與黃惠貞對談,講者開始座談前,先由觀眾針對甫看完的電影回饋。整場討論令我驚訝的是,超過十年前、回顧歷史的紀錄片,及其從食物開啟的對民族、戰爭的思考,放在當今討論有多麼「新」。有的觀眾從自身料理經驗,對片中軍廚烹饌手法提出疑問;有的觀眾對戰爭史有所研究,延續片中二戰歷史,討論至當今的烏俄戰爭、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屯墾與種族清洗、乃至自身對戰爭隱憂的恐懼。在放映現場與觀眾重看這些我原以為自己已熟悉的紀錄片,再悉聽來自各方的聲音討論影片內容,我不斷從不同講者、觀眾的視角中看見自己所「看而未見」的事物,不斷發現影像本位以外,紀錄片本於現實,對其探索而無盡的深度。
待續
紀錄片人事時地的擴延動能:記 2025 年 TIDF 巡迴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