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的「必然」及其「不滿」(文/劉昌德)

紀錄片工作調查(五):數位科技

隨著1990年代後期數位科技產品的逐漸普及,包括數位攝影機與數位剪接設備等等,逐漸改變了影視產製的流程,也影響了包括紀錄片工作者等影視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根據本次調查發現,從生產過程的製作與後製階段、到流通過程的宣傳工作,數位科技產品已經成為本地紀錄片工作者的「必需品」。但受訪者的自我評估卻顯示,一方面,數位科技並不能明顯改善紀錄片工作的勞動條件,例如並無法降低壓力、縮短工時等;不過另一方面,紀錄片工作者也能同意數位科技使創作素材更為多元化、並使得工作更有效率。

有關科技使用對於創作或文化生產的影響,特別是究竟引進新科技是文化生產力的解放、還是對所謂藝術「本質」的破壞,一直是許多研究者與工作者關切的問題。但是對於紀錄片等影視產品而言,科技往往正是這些文化創作之所以能夠出現的基本成因。因此紀錄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很難說會因為數位科技而有所增減,但是對於紀錄片工作者而言,新科技的引進仍然會對生產過程造成影響,而使得勞動條件遭受衝擊。

調查發現,超過九成五的受訪者表示,數位科技是紀錄片產製的必要設備;其中認為電腦在工作上「非常重要」或「重要」的比例,達到95%,網際網路則是78%。無論是蒐集資料與撰稿、剪接、音效、後製、與字幕處理等等,表示數位科技「非常重要」或「重要」的比例,都在九成上下。而在宣傳部分,重要度則稍稍降低,大概在八成左右。

不過,數位科技對於紀錄片工作的勞動條件來說,並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許多科技樂觀者以為科技能夠使工作更為輕鬆的論調,在紀錄片工作者當中很難得到共鳴。「同意」或「非常同意」數位科技能「減少工作量」的比例僅有34.1%,低於「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41.8%。對於科技是否能夠「降低工作壓力」者,更僅有7.3%受訪者同意,遠低於不同意的68.3%。至於數位科技的正面效益部分,受訪者較傾向「同意」或「非常同意」這些科技能夠「使創作素材更為廣泛」,比例達到四分之三;另外,認為能「使工作更有效率」者,則達到五成。

進一步來看,不同世代紀錄片工作者對於數位科技的態度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愈年輕的紀錄片工作者,愈傾向對數位科技抱持正面態度。如果從「減少工作量」、「縮短工時」、「降低壓力」、「使創作素材更為廣泛」、「使工作更有效率」、以及「能夠適應新科技使用」等六項題目所構成的「數位科技使用態度」的指標來看,20-30歲世代的平均分數最高、30-40歲次之、40歲以上者則最低。整體來看,40歲以下的紀錄片工作者對數位科技引入紀錄片工作的態度較為正面,而40歲以上者則較傾向持負面看法。


--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