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從痛處著手,不要避開!─ 2009南方影展紀錄片初審感言(文/林泰州)


「不要再寫絢麗陽光,而要直接從痛處著手,沒有人想讀客客氣氣的東西,那會讓他們睡著。」 ─美國小說家安柏奈斯(Anne Bernays)

也許我是一位殘忍的評審,看了幾十部報名的作品後,心情相當不耐煩躁。具體的說,我看膩了太多尊重自然、溫情、寫實等質樸製作的「安全模式」紀錄片,這些影片以大量手持、單機、晃動、自動焦距、不打光、不重錄音、缺乏構圖美感與電影基本語言…等模式在對我們觀眾說紀錄片應該就是這「髒灰色調」樣貌,但或許質樸甚至粗糙都還可容忍,只是,許多片子呈現方式過於保守刻板,缺乏深入的議題內容挖掘,或是美學形式的再發現,或缺少為了揭露而冒犯體制與道德邊界的勇氣,或許這才是令人難過的真正主因。

於是我試著以一般觀眾角度出發,去選出具有「詩意與魔幻時刻」的紀錄影片。什麼是「詩意與魔幻時刻」的紀錄片呢?我的解釋是︰具有戲劇般曲折、突發張力、衝突與引爆點的生命故事,而導演面對這些景觀的態度是直接從痛處下手毫不避開的,這些影像足以讓觀眾在觀影後內心產生疑惑、憤怒、不安、傷害或悲愴感受。於是我大膽捨棄那些缺乏戲劇曲線、不溫不火、「安全界線」內的紀錄片,寧願選擇可以在觀影過後能引發觀眾討論或做惡夢的作品。

紀錄大陸農村姑娘白天農耕、夜晚為娼的《麥收》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震撼之作,導演毫不避諱地進出被攝者的家庭與私娼現場訪問,慢慢浮現性工作者對家境的擔心、對戀愛的無助與性工作的徬徨,本片直接大膽呈現方式持續引發兩岸三地對紀錄片倫理道德的激烈爭辯。《遮蔽的天空》影片紀錄自2005年以來「反彰火聯盟」環保團體,如何與台電公司興建的「彰工火力發電廠」—這號稱不會造成污染的全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的長官抗爭的故事,這部片反映了「公家機關為利益財團帶頭違法」,是部充滿戲劇衝突、火藥味十足的優秀影片。

《再見北京》是評審們無異議一致讚賞的力作,導演紀錄一位當年因受毛主席理想感召自願下鄉留在延安地區的北京知青,幾十年後返回北京老家人事已非、不為家人接受的故事,強烈的今昔對比折射時間無情與理想不再,是「變動中的中國」最佳反映。《反擊地心引力》聚焦在處於威嚇的教練磨練之下一群國高中生禁假苦練舉重的經過,最戲劇化的是其中一位選手不堪苦練逃跑而被抓回訓斥,也帶出其坎坷的家世背景令人難忘。《掩埋》以大量史料照片與交叉訪問幾位地震專家,追溯1976年唐山大地震預測將發生以及當時大陸高官漠視心態所造成之悲劇,藉以對照三十年後中央官員看待四川地震處理態度似乎未取得先前的經驗與教訓,影片也透露三十年前的科技原來地震早已是「可以預測得知」的。

片長三個半小時的《馬大夫的診所》紀錄甘肅小鎮鄉村醫生與他的病人,簡陋診所內外空間呈現來往病人日常交談,帶出背後複雜的人性、生活糾葛與社會問題,導演藉由攝影機「看診」一個個「充滿精神問題」的中國病人,片尾雪中葬禮極具詩意。在許多小題大作或漫長播放時間的紀錄長片中,《莫比烏斯》展現了一部紀錄短片該有的篇幅—短題材小容量的精緻樣貌,影片紀錄一位被家人社會所不解的跨性別者難以言說之心理感受,敘述像是「將自己的傷疤掀起來再次觸摸傷口」般的極致表現,影像加入動畫表現值得讚許。

遺憾是這次審片中,打破紀錄片既定形式與跨類型紀錄片甚少,而多以自然質樸模式製作的紀錄片是否成為拍片的方便與藉口,以一種「隨便」與「業餘」之心態攝製是否也是對被攝者與觀眾的一種「不尊重」? 個人認為數位時代的紀錄片應要有新風貌,要提升美學層面的真實、重視技術、適當地呈現創意安排,甚至擺拍、重演或重新詮釋的乾淨旁白比較要求旁白音質的紀錄片工作者會把在現場訪問被攝者的長篇內容重新打字,然後整理刪減濃縮,再請被攝者去錄音室根據稿子重述錄音,以獲得乾淨順暢而精簡的旁白,這是仔細的做法,而台灣許多「尊重自然」或不要求品質的紀錄片導演只管在現場攝製後就直接剪片了,所以觀眾接收到的大多是「沒經過處理的」,或夾雜旁邊車聲狗叫聲「髒髒的」聲音,而旁白大多長時停頓或吃螺絲,這也難怪有些影片之節奏與氣氛就難以建立了),或能大膽結合文學、劇場、實驗、劇情、動畫等類型混雜(hybridization)與非標準化(decanonization)的紀錄片筆體呈現。影史許多拍攝題材或許大同小異,但因注入新表現與敘述觀點而打破既有常規而讓創作注入鮮活生命。尤其近十幾年,許多創意紀錄片超越既有學術理論分類框架而難以歸類,製造出另樣觀影的陌生與興奮,一種在紀錄片史上閱讀不到的新鮮感受,在傳統紀錄片脈絡中解放開來。

以下我希望能舉例些國外的創意紀錄片來支持我的論點,這些紀錄片呈現的創意是目前華人紀錄片創作所缺少的︰羅伯克拉瑪(Robert Kramer) 1991年《柏林10/90》(Berlin10/90)與《錄影書簡》(Video Letters),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 1993年《藍》(Blue),艾維莫葛洛比(Avi Mograbi) 1999年《祝我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Mr.Mograbi),亞歷山大蘇古洛夫(Alexander Sokurov) 2001年《旅途輓歌》(Elegy of a Voyage)與 1996年《日本輓歌》(Oriental Elegy),克利斯藍椎斯(Chris Landreth) 2004年《搶救雷恩大師》(Ryan),珍納梅里維勒(Janet Merewether) 2005年《高人一等》(Jabe Babe:A Heightened Life) 與2007年《訂作一個寶貝》(Maverick Mother)。

最後我想列出英國導演約翰葛里爾生(John Grierson)的話,這位提出經典紀錄片定義的導演,在他的《紀錄片十四條戒律》第十四條這樣大膽地寫道︰「不要放棄對紀錄片實驗的機會,紀錄片的名聲全然由實驗中取得。沒有實驗,紀錄片便失掉它的價值,沒有實驗,紀錄片便不存在。」

希望這是華人的紀錄片創作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
※圖文由南方影展提供

2009南方影展:http://southfilm2009.pixnet.net/blog
11/20-29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12/16-18 台南市文化中心-會議廳
12/23-27 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