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創投、媒合】訪CNEX,談2010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中)

【提案、創投、媒合】訪CNEX,談2010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上)

木:那麼國際市場的潛力該如何評估?

吳:如果以評審們的說法,可能就是題材要有一些共通性,要傳達的不管說是情感或是意涵,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譬如說我們有一部片子叫《跑酷少年》,就是在講「跑酷」(城市疾走)這個行為,事實上在法國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所以當新疆人在做「跑酷」的時候,勢必就要帶到背景,包括新疆的社會、民族、文化特色,不然對國際而言,為什麼他們要看對他們來說也不夠精采的一個跑酷場面。

木:84件後來留下多少件?

吳:真正選入的是15件,另外3件是我們額外推薦。總共18件。

蔣:蔣:基本上我們有3個名額是從CNEX年度徵案推舉保送進來的。


木:這次請了很多commisioning editor(委製編審)來台灣,這些人有經過挑選嗎?如何決定要請誰來?

蔣:commissioning editor在國際上屬於一個蠻特殊的族群,因為他們都是一個頻道的主管,所以這群人本來在國際上就有一個社群存在。當接觸了這個社群兩年後會知道哪些人是對華人題材比較有興趣,願意在他的頻道資助過或是採購過華人題材的。

過去三四年,我參加了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多倫多Hotdocs紀錄片電影節、廣州紀錄片大會,以及包括像是去年在香港舉辦的亞洲提案大會(Asian Side of the Doc- ASD),一路以來其實建立了與這個圈子之間的關係。嚴格來講,這次CCDF提案大會是2010年4月份ASD的時候正式發出邀請,他們的反應非常出乎我意料。我本來想說邀請十個,可能三、四個有反應,結果是他們都有很願意前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華人故事有高度興趣,但由於目前管道不足,他們也期待有更多平台能夠讓他們跟華人獨立導演之間接觸,這在過去真的是做的太不夠。

來賓成員包括像BBC、NHK、Sundance、丹麥電視台的委製編審,還有一些國際間比較活躍的紀錄片製片,包括像來自加拿大的Peter Wintonick,還有來自韓國的Keiko Bang。等於我們這次邀請來的兩種嘉賓,一個團體就是屬於電視台的委製編審,另一個團體就是屬於這裡面活躍的國際製片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來賓是像在法國最大的紀錄片交易市場Sunny Side of Doc的創辦人Yves Jeanneau,還有兩個trainer(工作坊講師)- Pat Ferns和Steven Seidenberg,都是有豐富國際製作經驗在身上,他們知道怎麼去跟這些電視台打交道,所以我們請他們請來也要為未來技術轉移埋一個伏筆。

我感受到這次他們來是有非常高度的熱情,他們看到很多題材,自己都想要跳下來直接幫忙,這是一個很好的訊號。,來的人都是真心想要讓華人紀錄片走到國際舞台上。我覺得他們有被感動到,所以他們會用心去幫紀錄片導演,說:「我們真的想要讓你們影片成功。」

在籌辦的時候,我們自己內部也設定,這是一個pilot project(兼具領航與新嘗試的計畫),我們其實想先試試看各方的反應對於這個活動會是什麼樣子,包括像國際的買家、國際的 producers,包括我們自己台灣的filmmakers還有對岸的、中港的,我覺得最後的反應都是蠻相當正面的。我覺得這次的總結,它是一個成功的活動,值得後面用一個更長的規劃。我希望用五年的時間去設想這樣子的活動在五年以後可以形成什麼樣的格局。


木:我必須說可能華人的紀錄片跟國際規模的紀錄片在很多觀念上是完全不同的,這些國際評審是否有將一些對台灣來說很不同的觀念帶進來,譬如剛講的picthing skill,或是說影片裡哪一些特色會成為他們評選的標準?

蔣:針對華人導演我們前面有安排三天的培訓課程,所謂培訓就是讓導演帶著提案和預告片讓我們的trainers看完後給意見,然後當下就修,所以有些導演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站到台上呈現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天都在修。我覺得他們有很多的學習,主要的input(傳授)就是包括你站在台上要怎麼在7分鐘以內把預告片跟你所要說的東西非常有效地說出。

這些trainers會用國際的眼光說:「喔!你這裡面有一些東西事實上大可不要說的,你要把哪些東西特別highlight出來。」有趣的是通常不同的 trainer有些意見也不一完全一樣,所以我覺得這對很多導演來說,這份學習是有很多層面的。第一個層面是說他可以理解,比如說台灣導演拍的東西在台灣大家都看得懂,但是你走出台灣以後,人家可能就看不懂了,那你要去調整怎麼讓人家和你的對話對上,這裡面有很多關鍵的資訊要能夠呈現出來。

第二個層面是說,比如說有一個中國導演他在講挖曹操墳墓的事情,有一些trainers就說你要把曹操的背景交代一下,有些人就說你就不要講,每個人給他的意見也不一樣,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學習。也就是說在國際上面也不是只有一套走法,你可以用不同的走法,最重要的是最後能夠說服國際的買家。像沈可尚也接到不同的資訊,有些人說你對於拍婚紗這件事情要挖一下社會層面啊,有的是你就直接拍故事就好。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環境,重點就是怎麼透過這個過程了解 你這個作品、你的人物,放到國際上的時候會不會感動別人。

即便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個共同的點是,國際上的人都很關注影片中characters(角色),也就是人物的精采程度。你抓到的可能是關於人權、環保或什麼大主題,但是重點是人物的精采程度,抓對了大概基本上就有七八成成功機率。所以常常在國際上買家第一個就是看你的character對不對、好不好,用劇情片的說法就是你的casting(選角)。

吳:今天早上我在看活動的側拍,真的差別很大。其實沈可尚他第一次提案的時候,他的PowerPoint滿滿都是字,所有的trainers就說太多text了、全部拿掉。他後來一個字都沒有,只用三張圖解決所有的事情。

國際的trainers會用他們的角度提醒你要怎麼去講這件事情,比如說只有7分鐘你要講曹操跟三國,根本就解釋不完,所以他們給的一些建議是你只要說吳宇森特別因為這件事情拍了一部片子《赤壁》,因為吳宇森是國際知名的導演,所以他可能就可以很快抓到這個東西有多重要,或者這個東西在中國歷史裡有多大地位。




--
【提案、創投、媒合】訪CNEX,談2010第一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下)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