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人物】六年,李香秀如何練成一部《黑熊森林》?

《黑熊森林》導演李香秀,於八通關古道抱崖到大分/圖片李香秀提供


採訪、撰文/蔡雨辰


完成《南方澳海洋紀事》後,李香秀興起了拍山的念頭。

2010 年,她拜訪了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人稱「黑熊媽媽」的黃美秀,表達了欲以她為主角拍攝紀錄片的念頭,同時坦承自己沒有登山經驗,對於山的認識,近乎於零。黃美秀並沒拒絕她,只說了:樂見其成。

初見面的兩天後,正巧遇上野保所的新生訓練營「野外研究安全教育訓練」,她二話不說報名參加,在兩天內買齊所有登山裝備,跟著新生參與登山課程和野外實習。「六、七月時決定要拍這個題目,八月初與黃老師見面,隔兩天參加營隊,十月就入山了。」

因為,熊在大分。

《黑熊森林》拍攝團隊於八通關古道瓦拉米到抱崖/圖片李香秀提供


根據台灣黑熊系統研究調查,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山區是台灣黑熊的大本營,歷經八年調查,玉管處與黃美秀教授團隊以 DNA 鑑定技術,於 2015 年確認大分山區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至少七十七隻。 (註1)大分地處中央山脈東側,為玉山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區,距離瓦拉米步道口 40 公里遠,唯一道路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八通關越嶺道,沿這條道路徒步入山得耗費三天才能抵達。大分全屬入山管制區,必須配備齊全登山裝備與足夠存糧,事先向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入山證,才能進入。

因此,不到半年,李香秀得從一位跑步跑不過半圈的登山生手,背負重裝入山。她第一次進入大分時全靠意志力撐過去:「爬山是這樣的,你只能往前走,往後退就只能回家,也不用拍了。」

不過,面對山,陌生的不僅是身體,還有知識。李香秀的紀錄片雖以人為主軸,基礎知識仍不可或缺。「我拍紀錄片時本來就有看論文的習慣。前兩部的參考資料都不多,不過,也因為資料少,更知道紀錄片的重要性何在。」1997 年至 2000 年,黃美秀首度進入大分地區,進行台灣黑熊野外研究,期間寫下的手札先以《黑熊手記》之名出版,後來再版為《尋熊記》。黃美秀及其學生的論文與《黑熊手記》、《尋熊記》皆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2011 年,紀錄片正式開拍,其後六年,她出入大分近三十次。

《黑熊森林》團隊於拉古拉橋下試驗地拍攝黑熊專家黃美秀/圖片李香秀提供


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及籌備拍攝後,李香秀開始拍人。2011 年十月與 2012 年二月,黃美秀與其團隊作青剛櫟調查,她便跟了兩次。2013 年一月,又央請兩位主角黃美秀與布農族巡山員林淵源一同上山專程拍攝。幾次拍人都是大批團隊上山,分錄音組兩人和攝影組四人,負責山務的製片助理,以及四、五位揹工,「從登山口到瓦拉米,一天能拍上兩、三個點就算不錯了,攝影機 Arri Alexa 光拿出來就要半小時。」其餘時間,李香秀開始蹲點「守熊」,「我不可能只用黃美秀老師所提供的熊畫面,這部片裡絕對有我看待動物的的觀點。但我沒有把握,同時也沒有人認為或期待我會拍到熊,所以我也給自己滿大的壓力,我 2011 年確定要去守熊時就買了十三部自動攝影機。」

2011 年年底,李香秀花了 46 天在大分地區守熊。2012 年冬天,她進出大分三趟,累計 80 多天。2013 年底又花了一個月守熊,直到 2016 年,她每年寒假都在大分度過。野豬、山羌、獼猴、水鹿、食蟹獴、黃喉貂,片中出現的動物大約八成是李香秀親自拍攝的,「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拍到精彩的動物畫面,包含那隻一直看著我的水鹿,或是搖耳朵的水鹿,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守得久。」神秘的是,她常在數天撲空後,偶一於黃昏準備收工時才見到動物的身影,彷彿山神的賜予。「所以剪接時我常常求剪接師把動物塞進去。畢竟,電影裡每一隻動物都是花上大把時間等來的。」每提及動物,李香秀便雙眼晶亮、唱作俱佳地模仿動物的神情,她甚至說:「其實,迪士尼動畫裡的動物真的很傳神!」

夏天的山羌/圖片李香秀提供


2014 年,李香秀開始邊拍邊剪,但總是感覺不對勁。某天待在家裡陪母親看電視,瞄到 Discovery 頻道時才意識到問題所在──她從頭到尾都沒有拍環境,「但這些紀錄片都是用環境開場的!」於是,2015 年跨年時,她又再度入山,「那一趟去了十天,剛好是大分最美的時候,落葉紛飛,山林的顏色正開始變化。但我知道這一趟還不夠,寒假又再進去,所以最後一年都在拍環境。陽光,雨,風,霧,我必須抓到這幾個景,攤開大分的地圖,我幾乎可以告訴你各在什麼地方拍到了什麼。」

山那麼大,鏡頭一路等一路補,顯然沒有完結的一天。

2016 年三月底四月初,李香秀找了組空拍師,攝下拉庫拉庫溪驚人的面貌,紀錄片於此也算宣告殺青。2015 年五月,李香秀獲知林淵源癌末的消息,她意識到得加緊腳步完成後製,便找來剪接師陳曉東協助剪片。最末一年,她一直處於龐大的時間壓力下,「大哥往生前一天,我獲知林大哥回家安寧,就知不妙,趕緊趕到花蓮卓溪,用尚在剪接中的影片與大哥訣別。」電影雖趕在 2016 年底上映,仍來不及讓林大哥在戲院中看見自己的身影。

布農族獵人暨玉山國家公園巡山員林淵源/圖片李香秀提供


除了紀錄片導演的身分,李香秀亦在世新大學廣電系任教。這份教職是她拍片六年來重要的經濟支持,但也讓她奔波於教學與拍片之間。寒暑假時間,她總在山上度過,次數之多、時日之長,也讓她被笑稱為大分莊園的莊主 。山林有靈,一個人在山上,不會感到寂寞害怕嗎?

「我在山上,心是沉得下來的。山裡的生活很簡單,我只想著怎麼拍片,怎麼獲得熊或動物的畫面,晚上就做聽寫稿。」

不過,她回想,這份耐住孤獨的能耐,也許來自在美國獨自剪完《消失的王國:拱樂社》的訓練。

李香秀畢業於天普大學電影與多媒體藝術研究所,修課時便刻意選了許多紀錄片課程,也在當時萌生拍攝歌仔戲團「拱樂社」的念頭,最後成為她的畢業作品。然而,影片拍完,修業年限將屆,李香秀先以影像素材作出錄像的方式獲得學位,畢業後,她又留在美國獨自剪接、作拷貝。那時她仍以線性剪輯工作,緩慢地如手工業般,一格一格把《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剪出來。

「我為什麼敢一個人留在大分,一個人這樣過日子,應該是從做拱樂社那時候開始的。因為我的同學都畢業了,在美國那一年突然變成隻身一人的狀態。我每天去天普『上班』,剪接室在地下室,我在 Chinatown 買好食物,下午兩三點進去,晚上開始剪,一路剪到兩三點,累了,就睡在研究室的沙發椅上。清晨,當聽到工友打開收音機,悠閒地開始清掃,我就知道自己該起來了,再搭車回家。遇上感恩節和聖誕節時,宿舍會關門,我就買了三天的食物,在假期前一天進去,結束了再出來。」


《黑熊森林》導演李香秀在八通關古道/圖片李香秀提供


綜觀李香秀的導演經歷,《消失的王國:拱樂社》花去六年、《南方澳海洋紀事》三年 、《黑熊森林》六年。時間在她的創作裡似乎是基本配備,為什麼?

「我只要一拍片就是人生只有這條路,拍這麼長好像在賭什麼,只要一直做下去好像就會獲得什麼,我好像知道,所以要賭。」她回看製作《消失的王國:拱樂社》的那六年,田野調查一年多,第二年便拍到了不錯的東西,周邊的朋友都告訴她不要那麼痛苦,可以停了。但到了第三年,素材源源不絕出現,她找到了《薛平貴與王寶釧》的試鏡畫面,當家花旦許秀年第一年不想接受訪問,第二年就答應了。

「我人生只有一次,就是這一部片,就是這一次。沒錯,六年很長,但我覺得做出來的東西對得起這六年,值得。」

《黑熊森林》導演李香秀(中)與黃美秀(左)和林淵源(右)/圖片李香秀提供


的確值得。影片上映後迅速獲得廣大回響,在放映初期身兼臉書小編的李香秀每每看到觀眾的回饋便要激動落淚。「也許這部片會受到好評,是因為我拍到的東西對多數人而言太陌生了,這是大家所不認識的台灣的角落,那是不容易觸及與到達的,長期以來的教育也欠缺這類訊息,我覺得這部片的意義在於記錄山林以及生態研究,台灣人的生態知識太薄弱了。」片中,黃美秀的指導教授 Dave Garshelis 於受訪時說:「當一個人走入田野,開始蒐集資料,他們就自動成為保育人士了,因為他們已身歷其境。」

我們看著電影,隨著人踩在山林中的步伐聲,身上似也沾濕了山中的氤氳水霧,經過每一棵樹留下了氣味。每一次生靈的凝視,都具有穿透螢幕的力量。《黑熊森林》最神祕之處也許在於,李香秀花了六年把山帶來,讓所有觀者在電影院中只消兩小時,便身歷其境。




________________
註1:資料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轉載自《聯合報》2015.2.28
http://www.taiwanbear.org.tw/news?view=article&type=news&tag=1&id=140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