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昕:辦紀錄片影展,不是自己搞自己玩的,而是希望傳遞議題訊息給更多的主流群眾。
馬躍˙比吼:「阿美影展」在都會區的場次中,觀眾人數寥寥可數。尷尬的是,同樣的片子回到部落巡迴放映後,卻獲得熱情的迴響。這樣的情景雖然不難想像,但卻也不令人樂見。
李亞梅:現在整個市場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那何不就自己動手呢?
座談一開始,沒有那些硬繃繃的學術話語作為開場,卻有種百家並陳的感覺在激盪。而他們是與會者:「獨立旅」的馬躍比吼、身經百戰的資深金馬策展人李亞梅、陶晶瑩的偶像教授郭力昕、大家所熟悉的主持人管中祥教授。雖然每個與會者在都會先澄清一番,表示不知道為何主辦單位要邀請自己,但一場座談聽下來,各路人馬倒也為紀錄片的「再現」問題闢出了不同的道路。
關於紀錄片的再現究竟關注為何?管仲祥教授先為大家打了一針鎮靜劑,不要因為接觸到文本解讀及文化之類的學術用詞而嚇傻了,其實說穿了就是紀錄片如何被社會大眾看到,之後又如何產生怎樣的社會效應。
與會者的討論從「影展」這個再現管道展開。原住民出身的馬躍˙比吼從關心原住民議題的角度出發,不僅拍攝關於原住民的紀錄片,也還曾舉辦「阿美影展」,希望透過這樣的再現機制讓更多人注意關心原住民議題。然而,「阿美 影展」在都會區的場次中,觀眾人數寥寥可數。尷尬的是,同樣的片子回到部落巡迴放映後,卻獲得熱情的迴響。這樣的情景雖然不難想像,但卻也不令人樂見。
李亞梅則以多年主辦金馬影展的經驗──相對於獨立影展的另一維度──先為在場的聽眾上一堂「市場行銷」的課,其中包括台灣劇情片的現況。在小眾與大眾的影展文化之間,擦出了些火花,也勾勒出兩者對於「再現」的不同解讀範疇。 李亞梅認為紀錄片不要拒絕商業,或是說不要排斥商業映演,映演是件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的輔助工具,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紀錄片所欲傳遞的訊息。然而如此一來卻勢必得依從商業的規則來走,例如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紀錄片進得了戲院,並且勢必得打一場行銷宣傳的仗。台灣對於電影的宣傳獨步全球,包括「翻滾吧!男孩」 導演林育賢跑遍校園場、部落格的運用讓自己當媒體放自己的訊息、自己想新聞點餵食各媒體等,這些都是在有限資源與金錢的狀況下所創造出來的可能。
李亞梅認為紀錄片想取得再現的管道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無法在完全跳脫商業的架構下達成。她舉例中華電信曾投資MOD系統幾百萬,挑選40部紀錄片做全省社區鄉鎮巡迴映演。每場觀眾的參與狀況都很好,只是最後MOD系統點選的結果卻是慘遭滑鐵盧,僅有三萬元的回收。如此一來,中華電信自然無法繼續投資下去。儘管在巡迴映演時有很好的溝通互動,但沒有實質商業回收,一切只能就此打住。
郭力昕基本上同意紀錄片的影展脈絡無法超脫於劇情片的市場操作之外,只是出發點與目標 大不相同。劇情片賣的是劇情贏的是票房,但紀錄片卻是為了傳遞一個議題訊息。以「鐵馬影展」為例,目標群眾應該是那些相信企業、主流意識、自由主義的一般 大眾,而對手則是那些金頭腦的廣告人,也就是那些讓讀者相信麥當勞、讓大眾想喝可口可樂的人。因此辦紀錄片影展不是自己搞自己玩的,就像「阿美影展」不是 希望部落人自己熱血滿懷,而是希望傳遞給更多主流群眾。郭力昕認為過去的時代已不在,因為紀錄片要傳達的政治正確與否其實那些人並不想聽。「而這樣的戰爭 需要的其實是品味、語言,靠著策略技巧以及美學品味把它做大,這樣才可以吸引人。」郭力昕說。
郭力昕給「鐵馬影展」這種非主流影展一個期待,不是要向主流靠攏,而是把大眾拉入。
座談會前半場都圍繞著影展這個管道來討論,下半場則討論關於其他映演管道如公共電視的平台,以及後端播映典藏相關的版權管理,包括國美館有意典藏台灣的紀錄片、鐵馬影展有心處理映演及發行的環節等。只是現今何謂典藏?公播版的年限及權利為何?這些相關規則都尚未訂定。雖然與會者與來賓都踴躍討論,只是這些結構性及媒體生態的問題,從生產開始到旁支的行銷都環環相扣,實在難以從幾個單純的角度加以切割。
紀錄片不同於 劇情商業片。對商業片來說吸引人次是重點,努力宣傳使觀眾進場取得票房,片子的完整「商業」週期就結束了。但對記錄片來說,這樣的週期卻只是個開始,要如 何對觀眾造成影響且產生後續效應才是真正的目標與使命。紀錄片不能直接單純沿用劇情片的操作模式,但遺憾的是現在紀錄片的機制卻連劇情片的模式都無法達 到。從剛開始的製作費,到後續版權的授權範圍與費用,仍然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聽起來似乎前景晦暗,但最亂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李亞梅說,現在整個市場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那何不就自己動手呢?也是,國美館有意要典藏紀錄片,那的確也是塊耕耘之地,紀錄片工會漸上軌道,也不失為眾望所歸的新希望,「鐵馬影展」有心成為另一個發聲的平台,那何不也放手一搏?多頭馬車固然有其風險,但看到「鐵馬影展」的無中生有,紀錄片的未來倒也不乏希望。
馬躍˙比吼:「阿美影展」在都會區的場次中,觀眾人數寥寥可數。尷尬的是,同樣的片子回到部落巡迴放映後,卻獲得熱情的迴響。這樣的情景雖然不難想像,但卻也不令人樂見。
李亞梅:現在整個市場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那何不就自己動手呢?
座談一開始,沒有那些硬繃繃的學術話語作為開場,卻有種百家並陳的感覺在激盪。而他們是與會者:「獨立旅」的馬躍比吼、身經百戰的資深金馬策展人李亞梅、陶晶瑩的偶像教授郭力昕、大家所熟悉的主持人管中祥教授。雖然每個與會者在都會先澄清一番,表示不知道為何主辦單位要邀請自己,但一場座談聽下來,各路人馬倒也為紀錄片的「再現」問題闢出了不同的道路。
關於紀錄片的再現究竟關注為何?管仲祥教授先為大家打了一針鎮靜劑,不要因為接觸到文本解讀及文化之類的學術用詞而嚇傻了,其實說穿了就是紀錄片如何被社會大眾看到,之後又如何產生怎樣的社會效應。
與會者的討論從「影展」這個再現管道展開。原住民出身的馬躍˙比吼從關心原住民議題的角度出發,不僅拍攝關於原住民的紀錄片,也還曾舉辦「阿美影展」,希望透過這樣的再現機制讓更多人注意關心原住民議題。然而,「阿美 影展」在都會區的場次中,觀眾人數寥寥可數。尷尬的是,同樣的片子回到部落巡迴放映後,卻獲得熱情的迴響。這樣的情景雖然不難想像,但卻也不令人樂見。
李亞梅則以多年主辦金馬影展的經驗──相對於獨立影展的另一維度──先為在場的聽眾上一堂「市場行銷」的課,其中包括台灣劇情片的現況。在小眾與大眾的影展文化之間,擦出了些火花,也勾勒出兩者對於「再現」的不同解讀範疇。 李亞梅認為紀錄片不要拒絕商業,或是說不要排斥商業映演,映演是件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的輔助工具,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紀錄片所欲傳遞的訊息。然而如此一來卻勢必得依從商業的規則來走,例如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紀錄片進得了戲院,並且勢必得打一場行銷宣傳的仗。台灣對於電影的宣傳獨步全球,包括「翻滾吧!男孩」 導演林育賢跑遍校園場、部落格的運用讓自己當媒體放自己的訊息、自己想新聞點餵食各媒體等,這些都是在有限資源與金錢的狀況下所創造出來的可能。
李亞梅認為紀錄片想取得再現的管道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無法在完全跳脫商業的架構下達成。她舉例中華電信曾投資MOD系統幾百萬,挑選40部紀錄片做全省社區鄉鎮巡迴映演。每場觀眾的參與狀況都很好,只是最後MOD系統點選的結果卻是慘遭滑鐵盧,僅有三萬元的回收。如此一來,中華電信自然無法繼續投資下去。儘管在巡迴映演時有很好的溝通互動,但沒有實質商業回收,一切只能就此打住。
郭力昕基本上同意紀錄片的影展脈絡無法超脫於劇情片的市場操作之外,只是出發點與目標 大不相同。劇情片賣的是劇情贏的是票房,但紀錄片卻是為了傳遞一個議題訊息。以「鐵馬影展」為例,目標群眾應該是那些相信企業、主流意識、自由主義的一般 大眾,而對手則是那些金頭腦的廣告人,也就是那些讓讀者相信麥當勞、讓大眾想喝可口可樂的人。因此辦紀錄片影展不是自己搞自己玩的,就像「阿美影展」不是 希望部落人自己熱血滿懷,而是希望傳遞給更多主流群眾。郭力昕認為過去的時代已不在,因為紀錄片要傳達的政治正確與否其實那些人並不想聽。「而這樣的戰爭 需要的其實是品味、語言,靠著策略技巧以及美學品味把它做大,這樣才可以吸引人。」郭力昕說。
郭力昕給「鐵馬影展」這種非主流影展一個期待,不是要向主流靠攏,而是把大眾拉入。
座談會前半場都圍繞著影展這個管道來討論,下半場則討論關於其他映演管道如公共電視的平台,以及後端播映典藏相關的版權管理,包括國美館有意典藏台灣的紀錄片、鐵馬影展有心處理映演及發行的環節等。只是現今何謂典藏?公播版的年限及權利為何?這些相關規則都尚未訂定。雖然與會者與來賓都踴躍討論,只是這些結構性及媒體生態的問題,從生產開始到旁支的行銷都環環相扣,實在難以從幾個單純的角度加以切割。
紀錄片不同於 劇情商業片。對商業片來說吸引人次是重點,努力宣傳使觀眾進場取得票房,片子的完整「商業」週期就結束了。但對記錄片來說,這樣的週期卻只是個開始,要如 何對觀眾造成影響且產生後續效應才是真正的目標與使命。紀錄片不能直接單純沿用劇情片的操作模式,但遺憾的是現在紀錄片的機制卻連劇情片的模式都無法達 到。從剛開始的製作費,到後續版權的授權範圍與費用,仍然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聽起來似乎前景晦暗,但最亂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李亞梅說,現在整個市場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那何不就自己動手呢?也是,國美館有意要典藏紀錄片,那的確也是塊耕耘之地,紀錄片工會漸上軌道,也不失為眾望所歸的新希望,「鐵馬影展」有心成為另一個發聲的平台,那何不也放手一搏?多頭馬車固然有其風險,但看到「鐵馬影展」的無中生有,紀錄片的未來倒也不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