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真實影展】記2009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下)(文/林木材)

看電影

走在Nyon的街道裡,總會赫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廣告立板。上頭寫著Nyon每年的四大節慶─電影、魔術、音樂、戲劇,依月份接續舉辦。真實影展是在4月23日至29日,為期一週,此屆影展總計約有30,000人次參與,這些活動成了Nyon小鎮的傳統,看電影、聽音樂、欣賞表演更是居民們的一種習慣

所以電影院爆滿的狀況時有所聞,特別是播映歐洲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作品時更是常常如此。在影展時,單場的電影票價是14瑞士法郎(約430元台幣),而學生、退休人員、失業者則是優惠價11瑞士法郎(約340元台幣),影展也有販賣一天以及全程的觀影證,約為1100元台幣和4300元台幣。這個價格若以瑞士的物價來說並不昂貴,以當地的麥當勞為例,一份套餐的基本價是400元台幣。

雖然真實影展的主要服務對象仍以紀錄片工作者為主,但鄰近的電影學校,也把參與影展當作一門重要的學習課程。像是蘇黎士的電影學校就有老師帶著學生們來參加影展,並且固定在每天的下午兩點於影展酒吧(Bar du Réel)開講上課。根據影展的官方統計,此屆共吸引了1685位學生來參與,展出的影片來自44個不同國家,總計152部。

而此屆適逢影展的40週年及15週年。為了慶祝和紀念,真實影展特別邀請全球40位知名的紀錄片導演,包括美國的懷斯曼(Wiseman Frederic)、日本的河瀨直美…等人,每人拍攝一部由三個鏡頭所組成的小短片(約三分鐘),名為「Haïkus」系列(意即日本的「俳句」,類似俗稱的影像詩),表現作者對於世界的看法與觀感。

每部「Haïkus」隨機的在電影正片開始前,接續在影展片頭之後播出。而真實影展的片頭也非常有趣,將各參展作品中的人物畫面依序剪接在一起,並擁有數個版本。因此每次觀看的片頭,都是不同的組合,給予觀眾極大的驚喜和樂趣。



頒獎

真實影展最後一天的傍晚場次,不僅是閉幕式,也是頒獎典禮。依照過往的經驗,若沒有邀請函,可能必須提早一小時半去現場排隊。果然,隨著時間的逼近,有越來越多的人潮湧現,大家都為了一賭頒獎典禮的盛況。

可惜的是,《黑晝記》與《野球孩子》都未能代表台灣得獎;而影展中最出風頭也最獲好評的,當屬奪得了三個大獎的《一位女子與五隻大象》(The Woman with the 5 Elephants)。這部影片從一位講述年老的女翻譯家,因為自己曾遭逢戰爭的緣故,因緣際會成為了翻譯家,她熱愛杜斯也妥夫斯基的五部文學鉅作,而把它從俄文翻譯成德文,而作品裡的字字句句,也成為她賴以維生的生命哲學。影片試著從女翻譯家的生命史,回溯不堪回首的戰爭與歷史,展現了生命的堅毅和力量,極為動人。

而另一部精采的作品《Cash & Merry》則獲得評審團推薦獎。這部利用小DV拍攝的紀錄片包含了許多偷拍、晃動、失焦的畫面,主要講述男主角不惜以金錢為代價,要和奧地利女子結婚,以換取奧地利的居留身分證(歐盟申根),過程中發生許多荒唐、詼諧、有趣的情況,而這正是發生在奧地利和馬其頓的真實情形。

最終,瑞士真實影展共約頒出了約10個獎項,包括青年評審團推薦獎、人道精神獎…等等,這些獎項的獎金約在10,000至5,000瑞士法郎之間(35萬至17萬台幣);而國際競賽類的首獎,由加拿大的影片《Encirclement - Neo-Liberalism Ensnares Democracy》奪得,獎金為20,000瑞士法郎。(詳細得獎名單可見影展官方網站)

但,以真實影展和歐洲紀錄片產業的規模來說,這些獎金並不多(在台灣各類大小的影像比賽的獎金更多,也產生了拍10分鐘短片獎金高達80萬、50萬的怪異現象),獎項的鼓勵與肯定意義其實更大於實質,紀錄片工作者們也把得獎視為殊榮和驕傲(也表示獎金並非是下部影片能否續拍的關鍵);而真實影展也早已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戲院達成協定,得獎的作品將會在蘇黎士的戲院或巴黎的MK2藝術電影院放映…等等。


職業與志業

這趟真實影展之旅,令人大開眼界,內心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和震撼。不只是見識到了歐洲紀錄片的創新和多元、影片的規模和資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積極推展紀錄片的努力和用心,以及看待紀錄片的方式和態度。

這像是一種根深蒂固、極其自然的心態。彷彿無論身處哪一方的誰(投資方、工作者、觀眾),都將紀錄片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

電視台願意以投資的心態(而非補助),投入大筆金額幫助優秀的影片完成;紀錄片工作者們則會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地找尋下一部片的拍攝資金,不僅將紀錄片視為職業,也像志業一樣的熱情投入;觀眾也認為紀錄片是好看的,並接受紀錄片可以是一種創作,願意花錢買票支持。

產業的型態和鏈結正是因此而成形了,這是身處台灣或亞洲的我們所難以想像的。一個國家紀錄片產業的進步,代表的不只光是經濟上的意義,更包含著一份國家對於藝術、歷史、文化、社會現狀的重視和珍惜。

相對來說,台灣對紀錄片普遍的觀念仍停留在,紀錄片就只是以少少的資金拍攝完成的作品,仍然以短淺或便宜的眼光來看待,像是某年舉辦的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就曾因為擔心觀眾不捧場,而象徵性地將票價定為10元。長遠來說,這對整體環境其實沒有幫助。

或許,唯有當我們改變對紀錄片固有的偏見看法,不再認為紀錄片是簡單、貧苦、便宜、無須投資,或是紀錄片就是沒有辦法賺錢、不能賣錢的想法時。鬆開這些台灣紀錄片宿命般的緊箍咒,紀錄片的環境或產業條件,才能有真正變好或成形的一天。

上述想法,同時是參與了瑞士真實影展,看見歐洲紀錄片產業的發達後,所帶來的深深刺激和感想。



--
瑞士真實影展:http://www.visionsdureel.ch/

Susan Mogul:http://www.susanmogul.com/
(內有小短片可觀賞)

本文得以完成,感謝Kite協助。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