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調英倫】紀錄片做為傳達知識的媒介─以英國的科普電視紀錄片為例(文/陳斌全)

 

電視生態與科普紀錄片,在英國的電視紀錄片類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區塊。除展現英國電視在製作技術上的精良之外,其背後所呈現的思維,亦體現電視做為教育和知識傳播「載具(vehicle)」的堅持,而非僅以商業導向的娛樂取向節目,或是即時新聞議題,來填滿電視播放時數,藉由對收視率的操控,賺取廣告收益。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日,電視至今仍為相對重要的訊息媒介,而影像做為內容(content),更是不論載具的變化如何,為最受歡迎且容易接受的形式。緣此前提,電視節目(影像)製作單位,到底要供給觀眾什麼樣的內容,是要無限量的供給垃圾訊息讓觀眾「娛樂至死」[i],亦或是重新思考電視的功能之一:做為教育和知識傳播載具的重要與嚴肅性,觀察現今台灣電視頻道可見的節目,似乎已到必需認真省思的臨介點。英國科學普及電視紀錄片的製作,或許可以提供台灣電視節目內容的產製,一點思考的可能。

去年(2012)的十二月底,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播出一個特別節目,慶祝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衛艾登堡(Sir David Attenborough) 爵士,踏入生態電視節目圈六十週年。做為主持人,艾登堡爵士本人並非僅為「演藝人員」,他實際參與自然生態研究調查計畫,並且將成果反應到紀錄片內容的製作和企畫。在三集的電視紀錄片系列《Attenborough: Over Sixty Years in the wild》中,艾登堡自己擔任主持人與主述旁白,細數自己職涯六十年的點滴,比較今昔生態電視節目,在製作概念和技術上的改變,以及提出對地球整體環境的變遷,對生態系影響的看法。節目中,透過BBC驚人的電視檔案資料庫影像,我們看見艾登堡在1950年代初登螢幕時,所主持的生態節目《Zoo Quest》,以影像印證昨日今昔。許多BBC膾炙人口的招牌電視紀錄片,其實都出自艾登堡的手筆。

今年(2013)二月十五日,一顆隕石墜落蘇俄中部Ural山區;突如其來的天文現象造成附近居民驚擾。BBC電視紀錄片系列《Horizon》隨即製作一集節目在三月份播出,透過居民拍下的影像資料,由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深入淺出的解讀,回顧事件的發生,並且探討其背後可能的原委。節目由地質學家Ian Stewart主持。除在大學裡任教,他同時也是BBC科普電視紀錄片常任的主持人之一,出現在相關議題的系列中。《Horizon》探討的議題,並非只有天文學,舉凡廣義的科學議題,包括醫學、生命科學、數學等,都曾在不同年度的系列中出現;另一位《Horizon》的製作人與常任主持人,畢業於醫學院(內科醫師)與記者的Michael Mosley,則常出現於與醫學和生命科學相關的紀錄片中。曾獲英國影視學會(BAFTA),最佳科學電視紀錄片主持人獎的物理學家Brain Cox,則是另外一個在BBC科普節目裡的熟面孔;系列電視紀錄片《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2008)和《Wonders of the Universe》(2011)皆由他擔任主持人,透過他的解說和導讀,帶領觀眾探索宇宙的浩瀚。



上述所舉,以學有專精者擔任紀錄片主持人或製作人的例子,並非僅出現在英國的科普紀錄片節目。人文歴史相關題材電視紀錄片(如:BBC2《Edwardian Farm》2011)、環境議題電視紀錄片(如:BBC2《The Fisherman’s Apprentice》2012),皆有邀請相關專家擔任主持人的作法。尤有甚者,將專門學術著作內容,轉化成電視紀錄片,並且由作者親自擔任主持人;如《Civilization: Is the West History?》(2011)(Channel4,共六集),其內容便是根據哈佛大學的歴史學教授Niall Ferguson的同名著作,由他本人擔任系列紀錄片的製作和主持。又如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哲學教授Roger Scruton,根據他自己的研究主張,透過電視紀錄片《Why Beauty Matters》(2009)(BBC2,單集),論述他認為當代概念藝術的「誤謬」之處。

除去由專家學者參與主持,和製作內容的電視紀錄片以外,其他類型節目,亦可見到「專業者」現身說法的例子。如Jimmy Doherty[ii],一位英格蘭東北部的在地畜牧農,主持一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Jimmy’s Farm》(2002/2007/2010)(BBC2/Channel 4)等,用生活化且輕鬆的方式,推介現代英國農業與肉品的智識,同時鼓勵觀眾參與農業。



認真探索前述範例,英國電視紀錄片,透過專家學者做為「包裝」知識的主角,將相對嚴肅的知識藉由電視媒介傳播出去,是主要的目地;但電視做為傳媒的另一面向---商業目標和收益,並沒有因為知識傳達的「嚴肅」本質而被犧牲。透過專業的紀錄片製作團隊,這些系列電視紀錄片在影像的形式表現上皆生動且活潑,內容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學者專家主持人,並未使用艱深的學術語言,或是擺出刻板形象來造成內容無趣的印象。因此,這些電視紀錄片,不單在電視播出時,能獲得一定的商業廣告收益(無廣告收益的BBC節目除外),配合教育光碟市場,與海外電視版權,和周邊商品的經營(書、科普教材等),其商業效益一樣能獲取一定的規模。由同樣製作模式的英國電視紀錄片,源源不絕的產出實例便可知道,此類的電視紀錄片,確實經得起商業市場的考驗。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無形效益,則是彰顯電視做為傳媒的正面功能,與啟迪觀眾知識的深度。

英國的電視節目製作環境與社會現況,固然與台灣大相逕庭。英國的電視節目,也未必全部都如此知識菁英論調,以娛樂為主要導向的節目類型(戲劇、綜藝等),乃至於真人實境(reality television)電視節目(紀錄片),或是新聞節目,據2012年的電視調查[iii],依然佔電視觀眾喜愛的節目類型大宗。然而,當台灣電視節目內容的知識性傾向過度貧乏的當下,他山之石,或可參考之。


--
本文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King’s College,電影研究博士候選人

註:本文於所提電視紀錄片範例後標示的頻道(如:BBC2),為其播出的頻道,並非一定為該節目的製作單位。部份所提紀錄片,製作單位為獨立製作公司。


[i] 借用Neil Postman ‘Amusing Our Selves to Death’ (1985).
[iii] TV Licensing, ‘Telescope 2012 Report’ (2012).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