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工報第三十四期》發刊詞



《紀工報第三十四期》,是 2016 年的第一刊。

甫邁入成立第十年的紀錄片工會,長期捍衛紀錄片工作者的勞動權益,同時也是紀錄片影像教育的重要推動者。2011 年開始舉辦「紀工聚會」座談活動,以遍及全台的規模,推出各式各樣與紀錄片相關的主題講座。有感於台灣的影視產業、文化政策需要更積極的辯論與溝通,紀工會於今年針對「臺灣影視產業的現況與未來」、「紀錄片製作實務」兩大面向,規劃了一系列紀工聚會講座。首場「升格?國家電影中心的願景與挑戰」,將聚焦 2014 年從電影資料館升格的國家電影中心,在當前台灣電影領域的培植與推動上,面臨了什麼樣的困境?而未來,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呼應此重要議題的討論,本期《紀工報》的【紀工專題】,規劃了兩篇有關國家電影中心之角色的文章,一篇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兼性別所教授蕭宏祺,從個人與電影資料館的接觸經驗出發,期許著升格後的國家電影中心能夠在電影教育、電影產業、修復保存等面向上,有所著力。另一篇則是孫世鐸參訪丹麥電影中心、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見聞,遙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影展、需要什麼樣的觀影經驗,進而延伸至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投資?

隨著紀錄片放映的機會越來越多元,除了在各大影展、電視頻道、獨立放映空間可以看到紀錄片以外,有部分作品也能夠「衝上院線」。【焦點影評】的規劃,是希望能培育一個觀看紀錄片、思考紀錄片,並評論紀錄片的平台,讓一般大眾能夠觸及到的紀錄片作品,得以有思辨與討論的可能性。本期便由影評人肥內,針對目前正在院線上映的楊力州導演新作《我們的那時此刻》,提出「是誰的那時此刻?」的探問。【為了遺忘的記錄】則是陳平浩的專欄,刻意挑選不同時期、但扣緊相似主題的台灣紀錄片作品,意圖循著時間的向度,拓展議題討論的深度,重新發掘台灣紀錄片創作的層疊褶皺。

而人物專訪,則是《紀工報》的「老本行」。持續推動多年的【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逐步拼湊出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群像;本期刊登紀錄片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的深度訪談,從受到紀錄片啟發的初始,一路談及紀錄片商業化的問題。此外,蔡雨辰訪談黃惠偵導演的專文,則就拍攝《我和我的 T 媽媽》的過程,溫柔梳理關係之中的殘缺與美好。


《紀工報第三十四期》






本期的最後,除了廣告「紀工聚會」的活動資訊以外,也將正式向各位紀工們、讀者們募集:

1)與紀錄片相關的放映活動、講座資訊,我們將彙整並協助刊登。
2)全面募集紀錄片相關評論!投稿若獲刊登,將致奉微薄稿酬,以示感謝。

以上內容或任何建議,都歡迎來信《紀工報》編輯信箱:news.docunion@gmail.com


::


紀工聚會第一場 

「升格?」國家電影中心的願景與挑戰

時間|3/26(六)14:00-17:00
地點|超越基金會(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 160 號 10 樓,近捷運松江南京站)

與談人|林文淇(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與談人|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長、導演)

主持人|黃惠偵(紀錄片工會秘書長)

免費入場,請先線上預約|http://goo.gl/forms/zDHnlv05LI

主辦單位|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場地協力|超越基金會

更多場次請看 >>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