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臉書
BIOS MONTHLY
- 勇敢訴說那些人們迴避的真實,才可能想像共同的未來——專訪 TIDF 策展人林木材 (文/韋惟珊)
- TIDF 選片漫談(一):台灣紀錄片的限制與突破,孫松榮談國際競賽單元(文/謝以萱)
- TIDF 選片漫談(二):沈醉電影夢鄉的真實告白,陳俊蓉談亞洲紀錄片(文/謝以萱)
- TIDF 選片漫談(三):勾勒一片台灣紀錄片風景(文/謝以萱)
- 2016 TIDF 台灣競賽入圍導演問與答(一):紀錄片,不該有種既定想像(文/韋惟珊)
- 2016 TIDF 台灣競賽入圍導演問與答(二):紀錄片工作者的各種挑戰(文/韋惟珊)
- 對抗記憶的回返與辯證──評《回憶:饑餓》(文/印卡)
報導者
- 綠色小組30年:扛著攝影機當武器的年輕人(文/蔣宜婷)
- 綠色小組鏡頭下,差點被時間偷走的3000小時(文/蔣宜婷)
- 棒打鎮暴警察沒在怕 我身騎白馬闖街頭(文/房慧真)
- 搞綠色的變賣古董的 傅島:我只在意真假(文/汪宜儒)
貌似實驗室
- 導言:如果你在找尋新的視角認識中國
- 沒有觀眾的記憶: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的觀察筆記
- 紀錄片幫助我們看見彼此 ─ 專訪策展人林木材
- 鄒家村系列五部曲 ─ 我的家鄉過去是什麼樣子呢?
- 記憶的理解與共鳴:一份貌似看過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單
- 《沒有電影的電影節》─ 在影展見證被「實體化」的困境
- Part theater, Part reality - 關於「紀錄劇場」的一些備註
- 《有毛的房間》 ─ 飛速中國裡的怠速生活
- 《大同》─ 打造文化古城,市長到底在想什麼?
- 《回憶:飢餓》劇場之後 ─ 關於「我」的探尋
- 《額日登的遠行》─ 凝望二十一世紀的穿越
- 曾經不想回望雨傘運動 ─ 專訪《亂世備忘》導演陳梓桓
PNN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特別放映】上溪洞奧林匹克:華麗奧運背後的南韓都更悲歌(文/楊虔豪)
- 【特別放映】赤色工作員在南韓─北韓間諜老爺爺們的《遣返》紀實(文/楊虔豪)
- 【亞洲視野競賽入圍影片】歡迎來扮家家酒(文/楊虔豪)
- 【記錄X記憶】柬埔寨傷痕 (文/阿潑)
- 【亞洲視野競賽入圍影片】夜寐之城 (文/阿潑)
- 【亞洲視野競賽入圍影片】額日登的遠行 (文/阿潑)
- 【焦點導演】雨貝梭裴:基桑加尼日記 (文/胡慕情)
- 【焦點導演】達爾文的噩夢 (文/胡慕情)
- 【焦點導演】雨貝梭裴:以朋友之名 (文/胡慕情)
- 【國際競賽入圍影片】名為自由的詩 (文/林文蔚)
關鍵評論網:TIDF專欄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陳界仁《殘響世界》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李念修《河北臺北》踏上外省老兵從未實現的返鄉路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李珮毓《有一天都要說再見》道出家人不願觸碰的傷痛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趙德胤《挖玉石的人》濃縮我們的驚惶、他們的日常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柯金源《海》-在浩瀚的海洋面前,人類的言語已無意義
- 台灣競賽導演專訪:盧彥中《就是這個聲音》尋找一代「說書人」傳奇吳樂天
- 再見•真實:簡述2016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文/林木材)
映畫手民
- 大路朝天: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文/包子逸)
- 蘇丹的「黑暗的心」──梭裴非洲三部曲之三《以朋友之名》 (文/譚以諾)
- 帶著手鐐跳舞──《伊朗全面噤聲》 (文/伊迪芙)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 「高牆倒了還有紅龍」 綠色小組與後輩的跨世代對談(上)
- 「高牆倒了還有紅龍」 綠色小組與後輩的跨世代對談(下)
- 向綠色小組致敬! (文/管中祥)
- 綠色小組,人民的歷史 (文/管中祥)
放映週報
- 重複與差異——記憶與重演的共通性 (文/ 吳凡)
- 話分幾頭說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文/李幼鸚鵡鵪鶉)
- 《正義難伸》:證詞・重演・與弒警死囚的清白 (文/張紀庠)
- 《英雄的斗篷》:唐吉軻德眼裡的真實 (文/ 魏豫豪)
- 《大象之夢》:全球資本遊戲中的金夏沙幽魂 (文/ 魏豫豪)
WOW! AFRICA
MPlus
- 虛構即為真實──曼諾.迪.奧利維拉的《探訪、回憶與告白》 (文/廖梅璇)
- 柬埔寨:憂傷國度的無聲日常──《法國,我們的祖國》、《柬埔寨傷痕》 (文/那加)
- 「我們雖已化為骨灰,但仍繼續居住於此」──樂生的《殘響世界》 (文/廖梅璇)
湃思紀
- 跨越戰爭的畫筆:《灣生畫家 — 立石鐵臣》 (文/林安狗)
- 《日曜日式散步者》——記玫瑰色新世界,台灣最早的超現實主義詩人們(文/顏昀真)
OKAPI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官網
《共誌》No.11:「影展解密 + TIDF 10」專題
- 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專訪策展人林木材 (文/魏玓)
- 重點是「桂綸鎂」--綠色小組異議影像的流通與三十年後的意義 (文/劉昌德)
- 進擊的村民––––中國農民紀錄片作者賈之坦 (文/何思瑩)
- 新聞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新聞自由的內涵也不是––––《新聞不死》和《伊朗全面噤聲》 (文/魏玓)
《藝術觀點》66期:草場地工作站「民間記憶計劃」專題
- 鏡頭推開記憶之門──民間記憶計劃與紀錄片創作 (文/吳文光)
- 探進歷史是一種唯物的行為藝術──草場地工作站「民間記憶計劃」紀錄影像的實驗性 (文/陸潔晶)
- 記憶的典藏:杜克大學圖書館對民間記憶計劃的探索性收藏、整理和發表 (文/周珞)
《藝術家》5月號:《日曜日式散步者》特別報導
- 重返風車詩社(文/陳佳琦)
- 一生攏是詩人(文/蔡雨辰)
- 文學的日蝕影像(文/龔卓軍)
- 吳文光和「草場地工作站」書寫行動(文/董冰峰)
《攝影之聲》新刊(4/7發售!)
- 紀錄的顏色:綠色小組30年 (文/林木材)
- 《SHOUT》別冊:綠色小組《1130機場事件》
新新聞
《小日子》4月號
- 挑戰視野 紀錄片百種想像 (文/葉思吟)
《小日子》5月號
- 一種影像穿越非洲 (文/葉思吟)
《今藝術》5月號
- 做為紀錄片現代性前行孤星的《劉必稼》(文/張世倫)
- 對話吳文光 從「村民影像計畫」到「民間記憶計畫」 (文/TIDF)
《iLOOK》5月號
- 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時代的微光與高光 (文/686)
《世界電影》5月號
- 一部好紀錄片的資格證明 (文/鄭秉泓)
《哈潑時尚》5月號
- 最親愛的陌生人 (文/鄭秉泓)
《FA電影欣賞》2016春、夏合刊號:重演──影像的記憶及其虛構專號
- 民間記憶計畫:吳文光的近期紀錄片實踐 (文/林木材)
《聯合文學》5月號
- 歷史裡的星辰:民間記憶計劃 (文/林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