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工專題】那些為新的國家電影中心作的夢

位於台北市青島東路上的國家電影中心(Taiwan Film Institute)


文/蕭宏祺


寫在前頭

收到《紀工報》針對「當國家電影中心於 2014 年從電影資料館升格之後,國家電影中心在台灣電影產業應該扮演的角色」所進行的邀稿,其實心中百味雜陳,面對自己旁邊這麼多熟悉的電影圈朋友、老師,要講大家都知道的「場面話」自己也不嫻熟;要用最直白的語言講「心底話」也著實令人恐懼;二月初收到邀稿我即起筆將近完稿,但要交稿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我努力尋索一個月前書寫的軌跡;在重拼、還原當時書寫第一版碎片之時,我索性想按自己的方式,從我旁邊的電影作者出發,講講我的「心底話」。多年來畢了業在學校任教之後,漸漸見了一些場面,面對自己不愛的、不明白的,練就了一些說「客套話」的本事,今天留給紀錄片工會的,就是赤裸的心底話了。


我開始從截稿的前一天,從心思索我跟台灣電影資料館的關係(以下稱電資館),以及,如果有段心底話,那會是甚麼?對電影「心底話」最常隨性脫口而出的時候,也許是二十多年前我與電影資料館短暫相會的時候,那時在電資館打工、整理資料,一群喜歡電影的文藝青年蜷縮在小小的放映室,言談中不斷重演著腦海銘印的某些人物、某些場景;我始終無法忘懷看了二十多遍的《阿飛正傳》,裏頭張國榮要張曼玉仔細看著時鐘與手表,時間一秒一秒流逝,但張曼玉的生命就定格,始終忘不了那一分鐘;我常常到電資館看電影,所有楚浮、雷奈、荷索、溫德斯、法斯賓達與安東尼奧尼,穿梭在小小的影音播放空間,他們反覆在文青的青春記事本裡吟詠著;幾年下來,電影資料館的文青各自都找了自己的出路,我仍舊隨著《日落大道》中的年老色馳的諾瑪說˸「我依舊很紅啊,只是電影現在變得小裡小氣(I’m big; it’s the film that gets small)」。

後來我選擇念了大眾傳播,研究著重在影視產業與閱聽人研究,回台灣世新大學任教迄今第十年,像許多我這世代的台灣電影文青,追逐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到九零後淡淡地哈日、目今也許有些人哈韓,目光極少留在這塊土地上;而面對身邊在影視產業發展的朋友,紛紛出走大陸,心中幾許祝福,但含也幾分悲哀。這悲哀對在美國念書教書十來年,與一堆韓國、大陸同學一起成長學習的我來說近幾年來愈發淒厲與深刻。想起當年這堆韓國、大陸同學言談中最愛看的台灣、香港的武俠片,短短不到二十年台灣影視工業似乎灰飛煙滅;新一代台灣青年追逐著韓星韓劇或者大陸的影集。面對台灣這般景況,文化部在升格後整合幾個部會,動作頻頻,在 2013 年底宣布將在未來成立國家電影中心,討論了 11 年的國家電影最高機構,終於要從討論化為實體的存在。

台灣電影「沃土計劃」中的國家電影中心會落腳於新北市的新莊副都心,當初預計於 2017 年完工。當時的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國家電影館將以法國 CNC(註一) 、韓國電影振興院的經驗為參考,並盤點政府相關電影資源後,國家電影資料館將會轉型為國家電影中心(以下簡稱國影中心)。當時龍部長的願望清單包括要該中心未來發揮研究智庫、數位匯流、基金運用、市場拓展、教育推廣的功能,並轄電影文化館以推動電影資產保存、修復、再利用,以及電影相關資料之典藏展示等工作。

做好電影資產保存、修復與教育宣導

官方說法總是好聽,但是聽來都是「場面話」;以最近幾年預算來看,國影中心年度預算 3000 萬新台幣之譜,未來資金能加碼到哪種程度?上述的許多事項如扶植產業、基金運用、市場拓展等等都不是原先電影資料館所長,新的國家電影中心要多增少人、扮演何種角色?有何施力點?以拍電影籌資來講,新的國家電影中心能協助電影業者與銀行金融那端融資嗎?新的電影文化館有多少智庫人員對台灣目今電影產業製片端所面對的籌資企劃狀況與困境了解的?其實,電資館最原始根本的任務就是電影資產保存與修復,做一些短期不明顯、政府若不做也沒其他民間單位會做的事。老電影的保存修復數位化等等,除了中影有能力為其出品的影片稍做進行以外,其他維護、保存國台語電影的擔子便落在國家電影中心上。而在國影中心的片庫中,光是華語電影就有約莫 14,440 部館藏,但因某些影片收藏前的儲存環境不良,館方估計,目前共有約三千部影片等待修復。這樣的重責大任,未來的國家電影中心更該挹注大量資金加速腳步盤點保護目前所有的,而且細想,時間是殘酷的,依國影中心一般標準維持攝氏 18 度的陰涼環境就已耗掉年度預算的三分之一——況且18 度還不是最好的,要能讓膠捲維續百年的國際標準是攝氏 5 度;晚期從 2012 年起,國影中心才在國科會計畫經費的資助下,展開 10 部影史重要影片的修復計畫,而《龍門客棧》由國影中心委託義大利波隆那電影資料館進行修復,並獲選於波隆那「再發現電影」影展(Il Cinema Ritrovato)放映,這些投資計畫,多少資金挹注是當務之急。與修復、數位化同一條線,國影中心應該加碼從國片修復、回顧、到宣傳與教育,其下屬刊物《FA電影欣賞》期刊應更深刻探索台灣電影史上的共同記憶,思索產業上的困境;回首過往年少成長的年代,電影資料館基本上是帶著島國人民往外看,而這國際流通的年代,看久了,也許更該細細審視自己的存在狀態。

說穿了,上述如果能做好其實就夠了,但如果還有夢。

看見產業鏈、制訂適情的文化政策

自從 2000 年 WTO 協商過程中,我國對於影視產業的保護採取完全退讓的姿態,好萊塢影視產品對台灣的傾銷,到目今台灣已經成為少數好萊塢市占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十多年前的台灣做了這個選擇,再加上政治文化上的「中國因素」,電影成了幾乎被國家放棄的產業,扶植產業是文化部需積極面對的問題,國家電影中心則站在一個很險峻的路口,最直接的,台灣人才空洞化,面對中國三、四級城市不斷蓋戲院,大陸電影總票房從 2013 到 2015 每年以近三成的速度成長,按此速度,預計近幾年即將趕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現在台灣雖擁有創作自由,但也成中國人才培養的基地。文化部必須正視與中國合資、在中國上映成了常態之狀況,重新思索目前法規的限制以及如何解套;而文化部已經整合以前分屬新聞部、經濟部文建會等等跨部會分立的狀態,更應該進一步整合影視人才。其實,目前在市場上的台灣電影,並不是每部都適合商業映演的,一部失敗的國片上了台灣的院線,除了拍片者會賠大錢外,如果帶來觀影者對國片整體品牌的失望,其實對國片形象是種斲傷。這種難聽的話,拍片者身邊的人不方便講,不過只要上網聽聽網民聊他們如何想給國片機會但卻碰到雷的經驗就知道了。

期待台灣文化部能仔細思索幾個不錯的個案,在政策上,不單單在籌資方面協助,在發行映演上,以國家層級的高度,與觀光部、經濟部等等協調出對台灣電影更友善的「出路」,一方面對大師輔導,也協助媒合新人先到「小銀幕上」(公視或其他網路平台)試一試;因電影院院線競爭激烈,導演需了解商業映演的邏輯以及這些不斷對好萊塢餵養聲光的「一般普羅觀眾」,我的意思倒不是要一味以商業靠攏;但國家若挹注資金,盼能輔導稍稍在市場上準備好的,這些輔導不同類型的製作,應該是國影中心的智庫可以思索的。以楊雅喆來說,他從公視人生劇展《不愛練習曲》、《違章天堂》、《春天來了》等等到2008年《冏男孩》之後再發展成電影劇情片《女朋友、男朋友》,一步一步從電視到電影都是精密的計算。而這些年來我看了不少「沒有準備好的國片」,急急入場、匆匆下片;當然渴望未來政府對發行映演有所補助,多些類似華山或高雄駁二特區行銷國片外,但整體來說,政府對產業的輔導應該是拔尖,不是通通有小獎,因為這結果會是全軍覆沒,因為這產業只有相對資金大的才玩得起。很多質佳的小品,不要急著上院線,能上了電視劇了解一下市場上的「注意力經濟」。

協助擬定電影政策、跨部會資源整合

期待國影中心能正視這些產業結構上的事實:台灣電影在最近二十年來市占率有好幾年不到百分之一,好萊塢電影不單單成本高,行銷預算通常也押在製作成本的百分之三十;換句話說,如果有一部耗資一億美元的電影,其原本賣相就不錯,美商八大也押了三千萬美元的資金在宣傳;而台片呢,大多資金少,行銷預算更少(常常聽到成本一千萬台幣的影片只花三十萬宣傳)。目前戲院映演這一端因已數位化,票房是極端的,不好的票房撐不過一週,票房稍好的發行規模馬上加大,擠掉原本已經排好的國片。換句話說,整個產業結構對於小的、賣相原本就不佳的台灣電影是極度不友善的。

事實上,這些國片有些也不需要在市場上與許多強片硬碰硬。小的國家就沒機會嗎?看看北歐丹麥、芬蘭與挪威產業上做了甚麼。目前台灣沒相關人才嗎?有,但電影業缺人嗎?事實上也缺,而且很缺;從上游最缺資金、缺友善的籌資環境、簽約時缺法律專業適地適情擬出多方合理的契約、缺好的編劇導演、缺有經驗能迅速到位的演員、缺有經驗的發行行銷、當然也缺友善的映演通路,這些體質不良的狀況,最根本的,就是沒有產業,只有一群燃燒著熱情與資金去追逐夢想的電影人,雖然從《海角七號》以來台灣每年有二、三部熱賣的影片,到了今年《大尾鱸鰻二》感覺上觀眾對國片耐性也漸漸褪去。台灣電影產業體質較健康的狀態,不是像目前一般,每年有一部票房四、五億的賀歲電影或青春喜劇;而是期盼每年都有約莫十部票房在三、五千萬之譜的小賣座電影像,這些穩定小贏的局勢,才能撐出一條健全的電影產業鏈。期許國影中心能面對這條殘缺不全的產業鏈,研擬對策,在文化部內部電視音樂等等人才的整合,在外部協助民間無從著手需要官方加持的角色;文化部需與國家其他部會(如經濟部商業司、智財局;交通部觀光局等等)整合跨部會資源,從籌資到行銷,從維護到再生來振興國片。


註一|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簡稱 CNC,成立於 1946 年 10 月 25 日。根據 1946 年 10 月 25 日法令創立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是一個具有法人資格和財政自主權的行政性的公共機構,隸屬於法國文化與傳播部(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2009 年 7 月改為國家影視動畫中心(Centre natioan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主要任務在支持、規範、推廣以及保護法國電影。關於法國 CNC 的相關文章可參考:〈巴黎製片動態─法國電影的幕後功臣CNC〉http://www.taipeifilmcommission.org/tw/MessageNotice/WorldDet/2265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