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的業界談】國際製片人才的培育與 EuroDoc(上)




文/Diana Chiawen LEE(製片)

紀錄片工作坊目的與用途


上篇文章我談到提案大會的重要性,以及它是紀錄片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一如提案大會、紀錄片工作坊,在創作過程中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紀錄片工作坊有不同的類型與等級。如果是針對影像工作者,工作坊可能會提供一些基本的 know-how,譬如:攝影、收音、剪接軟體、建立基本故事架構、採訪等。有些可能先徵選正在製作的影片,透過工作坊協助創作團隊在某方面做深入的分析,譬如:田野調查、如何寫有國際發展潛力的企劃書、剪一部題材紀錄片(topic-driven)與一部人物紀錄片(character-driven)在架構與敘事上有何不同等;也有些工作坊是針對一般觀眾,透過觀影解讀某題材或探討紀錄片對社會的影響力。


在紀錄片產業中,工作坊除了能提供影像工作者務實與實際的資訊與資源,工作坊更應該促進製作上的合作,增加創作者在討論與分析作品上的能力,建立、擴大、累積創作者的人脈,並給予創作者互相學習、交換資源、互相挑戰或刺激的環境與空間  。

圖片 Diana Chiawen LEE 提供

台灣的紀錄片工作坊通常是採取「top-down」由上而下的形式執行(比較像是講座),就是「講師」在上面講,「學員」在下面聽、寫筆記。「學員」與「講師」之間或「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交流或互動很少。上完工作坊,大家還是回去各做各的。我認為這種「top-down」形式的工作坊無法讓創作者在創作上或在產業中有所突破。


之前我曾經以講師的身份參加過DocDoc與紀錄片工會舉辦的紀錄片工作坊。我的確是透過這些機會與講座認識了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與我合作的導演們也都是這樣認識的。但這是因為我習慣西方的工作坊模式,會在活動結束後主動跟大家保持聯繫。


但對台灣創作者而言,這些工作坊的經驗都還是「one-off」的。意思就是,因為大家習慣 「top-down」的工作坊形式,我跟學員的互動,或學員跟我的互動非常的少,多數互動都侷限在課堂上。就算我主動給予我的聯繫方式,大家不見得會跟我保持聯繫,那學員跟學員之間就更不用說了。這樣的「不聯繫(disconnect)」導致工作坊的資源與人脈無法累積或持續。譬如,DOCDOC 紀錄片健檢工作坊已經辦了6、7 年,每一屆學員不見得都能保持聯繫,每屆的網絡、人脈、資源、作品在台灣或華人的紀錄片產業上很難有累積的效應。


因為我還是一位「mid-level career」的製片,所以在製作上還是希望有學習、進步的空間與突破的可能。但因為我不喜歡台灣「top-down」與無法累積資源與擴大人脈的工作坊模式,所以我不會以「學員」的身份參加台灣的紀錄片工作坊。但我還是很渴望在製作過程中,除了導演,有人可以跟我討論、交換資源、挑戰與刺激我的創作。




《淘金熱》案子介紹/圖片 Diana Chiawen LEE 提供

EuroDoc 背景與目標

2016 年我有幸的帶著于光中導演的紀錄片《淘金熱》去參與著名的歐盟紀錄片工作坊:EuroDoc


EuroDoc 創立於 2003 年,是為了栽培國際製片所建立的培訓營/工作坊,宗旨是讓紀錄片製片人在國際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透過 EuroDoc 讓製片跟片商與基金有更直接的交流與互動。EuroDoc 希望來自各國的紀錄片製片們能藉由參加工作坊而得到支持與最健全的學習的環境。EuroDoc 長期促進製片與紀錄片產業的交流,80% 參與過 EuroDoc 的製片都順利完成影片。


EuroDoc 龐大的網路目前來自於 55 個國家與八百多位專業人士的參與。因為 EuroDoc 的資金來源是Creative Europe (政府為促進歐盟文化的一個計畫)、 CNC(法國國家電影中心)與 PROCIREP (法國影視製作人協會),所以 EuroDoc 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歐盟的製片 。但因為 EuroDoc 希望歐盟的製片可以接觸到更多元化的題材與製作方式,同時也想促進非歐盟國家與歐盟國家的跨國合制,所以 EuroDoc 每年會開放 5、6 個名額給非歐盟國家的製片,名額有限,競爭很激烈。目前亞洲國家只有韓國(兩位)與台灣(一位)製片參與過以及在 EuroDoc 的網絡中。


透過 EuroDoc 的專業培訓與網路,製片能夠:

・加強影片在國際市場上的潛力與增加資金來源
・學習如何解決製作上的問題、以及找對(媒合)人才
・打好影片在田野調查與發展階段的基礎
・學習產業中的新技術
・強化製作團隊的能力
・成立跨國合作,了解國際創作的各個層面與市場的需求
・結合與累積產業人脈,建立可持續的交流網絡
・與國際委制或片商建立關係


圖片 Diana Chiawen LEE 提供

EuroDoc 申請、入選、費用

EuroDoc 通常是每年 8、9 月開始徵件, 11 月截止,12 月底公佈入選製片。


申請的企劃最好是在田野調查、開發或早期製作的階段,因為一旦入選,EuroDoc 會希望製片可以透過工作坊與培訓讓一部片有進步與走進國際市場的可能性。因為 EuroDoc 的課程是按照一部影片的生涯,從田野調查到製作到發行,所規劃的。


申請 EuroDoc 過程包含:報名表格,企劃書(故事大綱、內容、探討的事件或議題、人物介紹、場景 、拍攝風格與故事架構),預算,募款規劃,製作行程與規劃,團隊簡介,導演的動機,申請/參與 EuroDoc 的動機(當時我的申請文件約 20 頁)。


一旦公佈入選,製片需要在一月中旬簽署參與合同。製片(製作公司)負責所有費用,包括學費(1500歐元,非歐盟國家優惠),機票(飛歐洲三趟大約 3600 歐元),住宿與伙食(三期大約 1200 歐元,非歐盟國家優惠),共 6300~6500 歐元。(EuroDoc 會給予非歐盟國家的製片學費與住宿上的折扣與優惠,機票就沒有折扣)。


雖然這樣的經費很可觀,但這的確就是一個人才與產業的投資。當初于光中導演知道我在台灣的發展空間有限、需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也希望台灣可以投資在專業製片上。而透過 EuroDoc 的聯盟與網絡,我能夠引進更多資源,讓影片走得更遠、更有可能被看見。(當初我們試圖申請國藝會的「國際專業人士合作計畫」,但很可惜並沒有被錄取。那時入選第二回合,但在面試時評審問的問題就讓我體會到台灣對栽培人才、「國際專業人士」之定義與看法的短見與荒謬邏輯。)

去 EuroDoc 之前

2016 年 EuroDoc 入選了 40 位製片。40 位中,有 6 位非歐盟國家的製片:台灣、俄羅斯、 古巴、加拿大、卡達、黎巴嫩,;25 位歐盟國家製片:法國、英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奧地利、葡萄牙、挪威、芬蘭、愛爾蘭、以及一些小的東歐國家;一位觀摩的產業人士來自埃及;8 位是主辦國當地的製片(譬如第一期在波蘭,當地就有 8 位波蘭製片代表)。


EuroDoc 是製片制,意思就是希望栽培製片,讓製片在產業中有能力引導一部成功的影片。所以 EuroDoc 所有討論都是以製片為主。開始之前,每位製片會先收到所有 40 部影片的資料,包括企劃書、預算、片花或素材等。我們必須事先做好功課,閱讀與吸收每部影片的資訊,因為我們需要在課程中充足的發表與提供回饋。


主辦單位按照語言能力把我們分進兩個團隊:英文或法文,兩種語言的團隊都有一位團隊輔導員(team leader),他們主要協助我們在討論過程中保持專業態度、互相尊重,必要時也會在某些討論上給予專業的看法或意見。但大致討論的內容與方向是參與者,也就是製片們引導的。


EuroDoc 每年都分三個階段、以三星期、在三個不同的歐洲城市舉行,共計 150 個小時的課程。2016 年是二月(一週)在格丁尼亞;五月(一週)在布達佩斯;十月(一週)在維也納進行 。
 

(下期待續)

圖片 Diana Chiawen LEE 提供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