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一個故事的力量:記《大風之島》參與坎城電影市場展 Cannes Docs

《大風之島》提案/圖片提供 許雅婷

 


文/許雅婷

 

前言

「坎城電影市場展紀錄片單元」(Marché du Film – Cannes Docs,以下簡稱 Cannes Docs)是坎城電影市場展旗下一個專門展示紀錄片的單位,除了放映、專題講座、座談、與各式媒合外,也舉辦紀錄片提案競賽,增進影展類型的多元與強化紀錄片發展的健全。在坎城市場展裡,它座落在大會議廳旁,與海面上億萬的遊艇隔窗對望,牆上貼滿著被主流所遺忘的議題海報,電視上放映著各式對抗強權的影像;而在媒合桌上,創作者們討論著一個個急切需要被關注與改變的故事,相較於市場展中,五花八門的劇情片市場平台,Cannes Docs 展現著全然不同的生命力與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台灣、日本、法國三國合作製作的紀錄片《大風之島》受到文策院、國家影視聽中心Taiwan Docs、Docs By the Sea 的支持,入選至 Cannes Docs 中的 Docs By the Sea showcase,與其他三部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紀錄片一起提案。其中,來自印尼團隊的《A Distant Call》描述了在印尼備受歧視的 LGBTQ 村落的故事。另一部來自新加坡、菲律賓、德國合製的《Tens Across the Borders》講述 LGBTQ 地下舞廳中舞者們四處巡演的經歷。還有一部由法國、柬埔寨合製的《The Tongue of Water》,敍述一位柬埔寨母親因水壩吞沒家園,帶著全家重建生活、社區與記憶的過程。


而《大風之島》(Island of the Winds)是導演許雅婷首部紀錄長片企劃案,以深耕樂生療養院長達 20 年的時間,記錄院民反對迫遷的生命故事。這部片是自《Xixi》之後第二部入選 Cannes Docs 的台灣作品,最終並榮獲 Docs-In-Progress 大獎,這是台灣紀錄片首次獲得此殊榮。

 

在坎城影展之前:事前的準備


每年參與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地,今年共有九個 showcase,除了 Docs By the Sea 代表東南亞,也是唯一亞洲 showcase 外,還有蘇格蘭、加拿大、義大利、智利、西班牙、北歐地區、歐洲國際女性紀錄片導演培力工作坊「CIRCLE」。每個 showcase 的紀錄片主題和議題各不相同,展現各地區紀錄片發展脈絡與獨特的美學傳承;但相同的是,這些案子都關注全球普世的社會問題、文化、歷史、人權等多個面向,通過真實來呈現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紀錄片提案競賽,為 36 部正在製作的紀錄片提供了一個平台,在市場中相互競爭,以吸引世界各地重要影展的策展人和選片人的關注,並透過此平台,媒合各國發行、賣片等合作單位、電視台和合製公司的支持與資源,繼續推進製作與發展。


每一團隊提供約 10 分鐘試片,此試片並非長版的預告,而是由正片擷取 10 分鐘,展現本片的美學——剪接節奏、攝影氛圍,以及人物魅力與敘事企圖等,現場輔以三至四分鐘團隊口頭提案,展現影片的特點與魅力。由於今年疫情才剛緩,無法抵達坎城的團隊也可以事先錄影,提案後沒有制式的問答,只有會後雞尾酒派對,以輕鬆型態相互交流,此 showcase 形式更適合進入到拍攝後期與後製中的作品參與,透過此平台,爭取隔年度成片、放映、發行的資源。

 

Docs By the Sea 的策展人 Gugi Gumilang 於影展前兩個月,已密集與《大風之島》團隊溝通,並媒合熟悉 Cannes Doc 的影展顧問 Brigid O'Shea,提供各團隊符合此提案期待的專業建議。由於《大風之島》已進入到後期,試片為開頭的前 10 分鐘,文稿則是近兩年以來工作的版本微調。第一次顧問時間,Brigid 以全新的視角進入題材,推翻第一稿的剪輯與文稿,因修改時程只有短短一週,我們以曾工作過各個版本的預告、粗剪等影像與數個過往提案內容為藍圖,迅速透過信件往來釐清與聚焦。第二次顧問時,距離最後定稿只剩下些許微調,非常有效率。


坎城影展現場/圖片提供 許雅婷


在坎城影展現場:媒合與交流


坎城影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盛會之一,知名影人與作品雲集,吸引非常多訪客前來觀影,今年更因疫情解封,突破近年來的紀錄。它有一個特別的傳統,參與晚上於電影皇宮競賽片首映的觀眾們,皆需穿著正式禮服才能入場,所以,一入夜,整個海岸大道、巷內擠滿著穿著華服的觀眾們,寸步難行,警察也荷槍實彈,管制人流避免混亂。《大風之島》的團隊於Cannes Doc 開幕酒會當天抵達坎城,開幕活動在巷內一個中庭酒館以雞尾酒派對的形式舉行,非常輕鬆自在。

 

影展期間,所有參與者都需要有派對邀請函與通行證才能入內,不得私自攜伴。而 Cannes Docs 所提供的通行證,除了能通行市場展以及其相關放映、座談,也能於影展期間觀影。影片播映數天前,會於上午九點準時開放線上搶票,不過,各場放映都是一位難求,幾乎一上線就秒殺,故影展單位有規定,若持票卻缺席達兩次以上,則取消當屆影展的觀影資格,所以,幾乎每場爆滿,毫無虛席。但如果運氣好,開演前,仍有機會得到意外釋出的座位。而整個坎城影展最特別的風景應該就是,在傍晚的電影皇宮前,總有著穿著禮服的人們高舉手牌現場求票,他們一邊排隊等座位釋出,一邊期待有票的觀眾賣出。

 

Cannes Docs 的行程十分密集,大多數的活動,即使,創作者沒有影片在 showcase 露出,只要有市場展通行證都能報名參與,非常公平與開放。早上十點開始,有一小時的早晨小聚,提供茶點,早晨的市場展額外安靜,各影展策展人受邀主持,其目的並非媒合,而是以紀錄片相關從業者的身份,分享工作所思考的點點滴滴,大家圍繞一圈互相支持、深度交流,也是整段旅程中,我感到最自在的活動之一。

 

下午,同個場地則是呈現完全不同的氣氛,一桌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媒合會議,如商場般,座位上是片商、發行商、影展策展人等合作決策者(decision makers),當 Cannes Docs 開攤時,就會看到許多創作者大排長龍,登記洽談對象與時段,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間一一入座,每 15 分鐘一輪,進行媒合。然而,真正的合作並不會在會議桌談定,通常會延伸到影展後持續溝通。所以,對我來說,媒合就是給彼此一個印象,理解需求後,判斷是否有潛力能一起合作,因為跨國合作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去溝通與磨合,注重的不只是單單影片的客觀條件,而是背後推動的人們如何跨越文化差距、語言隔閡,迸出合製後新的火花與可能性。而媒合機會,也會延伸到每天中午與傍晚由各贊助單位主辦的雞尾酒派對,在此,更可以看到即將合作對象的性格與熱情所在,在未來漫長與曲折的合作裡,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另外,Cannes Docs 也提供精實的專題講座,從行銷、製作、發行、放映到當代美學的討論,底下觀眾大多為專業從業者,提問有料且精確,透過問答,更可以想像各國紀錄片發展的樣態,它的優勢與困境,整體氣氛正向且友善。


圖片提供 許雅婷


提案現場的眉眉角角:showcase・派對・提案策略


而最重要的提案競賽,是在市場展裡的試映室舉行,出席觀眾由媒合會議裡合作決策者們組成,他們透過 showcase 尋找未來可以合作的對象與未來影展可邀請的作品,如果先前已經在媒合會議有接觸,在這裡更加深印象,如果 showcase 是提案競賽的前幾天,會讓創作者在一對一媒合會議時,更容易延伸討論。而 Docs by the Sea showcase 是競賽的最後一天,倒數第二場,所以,我得以先去各國 showcase 感受現場氛圍,並觀察、學習其他團隊提案,並修改自己的策略。

 

對我來說,每個 showcase 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地區的紀錄片發展和敘事美學,譬如,北歐地區美學冷峻獨特,智利影像生猛有力,加拿大敘事成熟等,每個地區自成一格。除此之外,參賽作品的類型十分廣泛,有偏電視規格的,或有院線潛力的,也偏有影展喜好的,更有藝術性極高實驗性作品,評審要如何在九大地區 36 部片裡面做出選擇,是非常艱難的。而對我來說,觀摩是提案最重要的一個功課,在過程中,透過他人提案,能更客觀地重新檢視自己的提案,且分析成功提案的條件。譬如,與其分享對議題的論述,我更喜歡聽到創作者如何跟自己影片相遇與改變分享,透過紀錄片將會帶觀眾進入什麼樣獨特的旅程。

 

由議題出發,對於觀眾來說是容易疲乏且失焦,多數的紀錄片都有自有其急迫、重要的議題,觀眾更在意的是,為何是這一群團隊製作這個題材,他們又會帶來什麼樣不同的視角與故事,最終,還是要回歸故事。所以,在觀摩過程中,就是不斷地與自己影片對話,找到獨特屬於自己表述的方式,如同影片本身,如果影片本質是熱血激昂那就得有熱情的方式提案,創作者跟影片往往是一體的,透過提案,就能看到創作者、看到影片。於是,合作決策者更能清楚判斷這個團隊是不是想長期合作的。

 

然而,太晚提案,在媒合會議裡,也有比較辛苦之處,在毫無基礎的平台裡,創作者必須要在開口一分鐘內,讓決策者清楚辨識此片的賣點,意即本片吸引觀眾的迷人之處,而決策者又能怎麼樣參與,提供怎麼樣的協助,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另一個考驗,必須非常清楚客觀理解作品的本質;二來也得清楚知道要得到什麼回饋,每個影片都不盡相同,無法複製。然而,這樣媒合可能是上百場時,對決策者與創作者來說,都是非常疲累的過程,就如同好幾十場精實的短提案。

 

事實上,也因為這幾天的觀摩和媒合經驗,我在自己的提案現場,也非常大膽地修改一半的講稿,跳脫定稿的束縛,重新以這群決策者角度思考,來對他們說故事。再者,我也更專注於製作期這 20 年間,主角人物與創作者-我的牽絆與改變,作為主要賣點,加強連結這群專業工作者對於紀錄片力量的信念。

 

我記得提案講座導師曾說,提案沒有一定制式的內容,甚至,一但有了制式的內容,這個提案肯定是毫無光彩的。而對我來說,提案就是團隊帶著部分的影片說一個關於製作影片的故事,它也得如同本片一樣獨特、吸引人的,透過提案,台下的觀眾不只是理解本片,更認識本片背後的創作者。

 

圖片提供 許雅婷

 

Docs by the Sea showcase 的前一天,策展人 Gugi 與四組團隊做簡單的討論,由 《A Distant Call》開場,《大風之島》為第二組,單一團隊內提案沒有規定提報方式,《大風之島》由製片胤毓提問:「為什麼這部影片需要花近 20 年的時間拍攝?」以導入本片最特殊的本質為開場。我藉此切入提案,以一分鐘的開頭,帶觀眾進入屬於此片的世界,而後播放 10 分鐘的試片,再以一分半延續本片核心,並展現人物在故事中的轉變,帶到本片的結局。再來,則點出我想對觀眾與社會傳遞的訊息。接著,法國製片 Baptiste 則簡短描述跨國合製的契機,同時展現合製團隊的專業與契合,最後,由製片胤毓提出本片進度與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合作的需求,結尾精簡有力。

 

我認為參與 Docs by the Sea showcase 的團隊水準相當,表現都十分專業,不只議題互相呼應,提案也各有特色,相輔相成,參加過 Docs by the Sea 後,我深深感覺由於東南亞地區,來自母國的資金較匱乏,對國際合製野心更為旺盛,實戰經驗豐富,競爭力十足。四個作品曾前後參與 Docs by the sea 提案工作坊培訓,策展人 Gugi 對每個作品都有全盤的了解,能更有效地切入,協助各團隊與 Cannes Docs 接軌,所以我們的 showcase 不只座無虛席,甚至有部分觀眾是無法入場的狀況。提案結束後,由 showcase 主辦單位們贊助雞尾酒派對,延伸提案場上的問答跟接受觀眾的回饋,《大風之島》的回饋皆是友善與正面,透過此派對,也跟些許與後期工作者、國際製片的認識,但一如其他的雞尾酒派對,沒有太深的討論。所以,提案結束後,我內心其實是有極大的空虛感,毫無成就的踏實,心裡只覺得盡力就好,能跟這麼多優秀的作品齊名,已經是萬幸了。


迎向新的旅程


提案隔天,是坎城影展的「紀錄片日」(Doc Day),有別於先前雞尾酒派對是在市場展會場內,活動擴大舉辦在海岸餐廳,以入圍主競賽的紀錄片《Four daughters》座談作為「紀錄片日」的開場,透過導演 Kaouther Ben Hania 分享紀錄片製作的經驗,一窺紀錄片工作者身處當今複雜的政治與國際情勢裡的掙扎與選擇。中午 Doc Lunch 也在海岸邊餐廳舉辦,上百人坐在一列一列的長桌一起慶祝近一週提案與活動的辛勞,另外,影展裡不同的角落也有紀錄片同時放映、座談。下午,則是提案競賽的頒獎典禮,文策院等台灣同仁也前來打氣,我心裡想著,真是抱歉讓大家白跑一趟了,尤其第一個獎項由 Docs by the Sea showcase 拿到時,就想應該沒有機會了。

 

沒想到,當評審主席宣布 Docs in Progress 的大獎時提起:「以引人入勝的拍攝方式與充滿耐心的敬重態度呈現基層社會運動,電影創作者對抗遺忘的初衷與給予被拍攝者應該得的尊重,令人印象深刻。」舞台上投影出《大風之島》的主要角色之一文章伯燦爛微笑時,近 20 年的時空如一瞬,那些孤獨面對沈重考驗的一刻,那些與被攝者相互交流的一刻,好多時刻、臉龐都在上台一瞬浮現,時間如此神奇,記錄如此珍貴,那些微微呼喊的聲音,最終能被聽到,那些滄桑卻有力量的生命,最終能被看到,跨越遙遠的距離與陌生的文化,被認真對待著,是多麼地不可思議。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即使只得了一個尚未完成影片的提案獎。

圖片提供 許雅婷

 

得獎之後的雞尾酒派對,多了想認識更多的合作單位,也與之前努力媒合的對象們有更多的交談,在製片層面開啟了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但我們要完成影片的初衷還是不變。如同兩年前剛認識製片胤毓時,他問我:「你想從國際合製裡想得到什麼?」我回答:「讓這影片能觸及到最多的觀眾,因為我相信這故事值得。」至今,我依然沒有改變那樣的信念。

 

在國際提案過程中,摸石頭過河,跌跌撞撞,對於提案不敢說學到了什麼,但學到了謙虛。世界上好的題材這麼多,那麽多的議題都是那麼急迫與重要,而好的製作團隊也這麼多,大家都真真切切相信著手上緊握的故事,用盡心力尋找機會,讓所相信的故事被好好對待。所以,一個故事能被好好對待是一個奇蹟。但,無論外在世界怎麼改變,資源多或少,我依然相信,創作者想說好故事的初衷,才是紀錄片最迷人之處。


 

_______________

《紀工報第六十一期》

從一場失敗創業裡得到的:評《鑽石水族世界》/林忠模
《鑽石水族世界》與胭脂未施的泡沫現實/壁虎先生
《山道猴子的一生》:當紀錄片是一個修辭/黃令華
專訪導演許慧如:從《臨時工》、《地洞》再看《雜菜記》、《黑晝記》/陳慧穎
說好一個故事的力量:記《大風之島》參與坎城電影市場展 Cannes Docs/許雅婷
拍電影是一種觀察的方式:專訪 Laha Mebow 陳潔瑤-TIEFF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大使/編輯部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