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提供 鏡電視「另一種注目」 |
文/孫世鐸
棒球一向被認為是台灣的國球,不過相較於同樣兼有影視工業和職棒運動的國家如美日韓相比,「棒球電影」並沒有成為台灣棒球文化的載體之一,少數流傳作品如紀錄片《紅葉傳奇》(蕭菊貞,1999)、劇情片《KANO》(馬志翔,2014),其實對台灣歷史與記憶的探索更甚,擦邊掠過的《九降風》(林書宇,2008)則意在以第一次假球案為引,透過「謊言」辯證青春,是全然的成長電影。相對而言,台灣棒球自中華職棒開打(1990)以來所創造出的產業與文化記憶,則少見於影視作品。這是台灣社會的常態:即使棒球已經是唯一成熟發展的職業運動,核心仍然是競技乃至國家榮耀,而少有共同記憶與文化的衍生;類似地,台灣紀錄片創作傳統的核心是社會議題批判,甚或圍繞議題展開的個人生命史描繪,深入探索大眾文化與產業的作品,目前為止也相當有限。
在棒球這邊,情況在近年來產生變化。在傳統的球隊和媒體之外,因為運動科學進步、自媒體時代興起、新的應援文化誕生,都讓職棒的產業擴大、增加了過去不曾出現的從業人員類型。無論民間訓練員、啦啦隊成員、Youtuber,都為台灣棒球開展出新的發展面向,同時他們的工作也相互混融,逐漸形塑出各種超出競技之外的「場外」文化。2024 年,隨著以拒絕假球的經歷在球迷心中留下英雄形象的周思齊在全新啟用的台北大巨蛋退役、並疾呼留下重要的棒球歷史記憶(周思齊同時在政大台史所就讀),台灣社會對棒球文化的理解與重視來到新的高點。到了年底,台灣國家隊史無前例在職業層級國際賽拿下冠軍,棒球運動的影響力徹底擴散到一般大眾中。在這個時刻,《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註1)的出現,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註記:台灣也有了記載獨特棒球文化的影片。
![]() |
圖片提供 鏡電視「另一種注目」 |
「看棒球」,是坐在高處的觀眾席,往下方的「野」(field)觀看的行為。在比賽中的絕大多數時刻,轉播鏡頭對準的都是場內的選手。即使在比賽之外,選手受訪也多在場內,至多到休息室。相對來說,《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的鏡頭轉了方向——在空間上,當拍攝發生在球場時,對準的多半是觀眾席,有時在比賽中而喧騰熱鬧,有時在比賽之外而安靜冷清;在時間上,比賽也不是《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的主體而往往只是背景,襯托著影片描繪的應援、轉播、情蒐、聊球,種種發生在「野」之外的活動,這些活動有時在比賽前(記錄整理、轉播準備),有時在比賽後(賽後表演、戰況分析),卻都貨真價實「撐起」台灣棒球,讓職棒真的有可能成為一個產業。
為什麼是「撐起」?在台灣的每個棒球迷都知道,幾乎縈繞不去的「假球」是台灣棒球歷史中大家希望可以遺忘,但終究無法抹滅的歷史。如果球迷看《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不會看到作者直接探索假球的前後因由,卻會讀到假球是既毋需言明又無所不在的隱藏文本。看到〈春雷〉裡曾文誠主持三商虎的球迷會,一旁是林仲秋,會想起曾文誠說過的:「老實說,我不是虎迷,但打從職棒五年開賽後,我就祈禱虎隊可以拿冠軍。不為別的,只因為林仲秋。」聽到〈綠洲〉的球迷分享第一次假球案時「小孩的世界不理解大人為什麼要說謊」,則必然會感到心有戚戚焉。《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所描繪的每一個人可以從事職棒產業的工作,或者一直當一個開心的球迷都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在荊棘遍佈的道路上艱難前行的成果。相應地,他們各自的努力也都成為台灣職棒得以存續的微小力量。
![]() |
圖片提供 鏡電視「另一種注目」 |
主播、球評和 youtuber 某種程度上算是紀錄片的「同行」,都肩負再現與傳播的任務,從或專業或輕鬆的角度傳遞訊息給觀眾,詮釋與擴展棒球的意義;球探和啦啦隊都是高度成熟的職棒產業才會出現的工作,前者憑藉敏銳的觀察和複雜的數據工具定義球員的價值,後者豐富球場的體驗讓球迷更有動力進場;而高度參與的狂熱球迷則是職棒的核心消費者,棒球緊緊鑲嵌在他們的生活與生命之中,不再只是一項單純的娛樂。《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對準的 12 位主要被攝者,大部分都從「看棒球」的角度開始進入棒球,直至和棒球休戚與共,也讓「看棒球」從「坐在高處的觀眾席,往下方的野觀看」擴展出豐富而多變的意義。由是觀之,《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其實是某種本格派的紀錄片: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留下一小角後人得以窺看的切片。
然而有趣的是,《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的姿態稍側:他並沒有要告訴你主播和球評是什麼、球探是什麼、啦啦隊是什麼,反而是帶領我們走進 12 個人的生命,看看他們工作的現場、聽聽他們訴說自己和棒球的因緣。這些生命故事並不勵志,也完全無意揄揚職棒產業工作的價值。相反地,或許映射著棒球本就是高失敗率的運動,這些故事裡充滿了無數的失敗與前途未卜——常富寧中年失業、阿布舞年紀將至、藍天勇合約結束,更不用說似乎無懼笑罵,直接把失敗婚姻轉化成節目談資的台南 Josh。他們的言談淡然,沒有太多球場上的激情,令人不意想起安達充的《H2》:大量空鏡頭刻畫球場裡的空氣、觀眾喧嘩聲、草皮氣味與球飛行的時間,鏡映著棒球的本質——總是差一顆球、一次揮棒與一個出局數的遺憾。當《H2》的青春悵然已經成為日本棒球文化與世代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或許《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捕捉下的不僅是 2023 年時 12 位被攝者的生命片羽,也是台灣棒球某個轉變的時刻。
![]() |
圖片提供 鏡電視「另一種注目」 |
而《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不只有他們未知的未來,也有高中球員未知的未來。在盃賽的空檔,還沒有太多受訪經驗的青棒選手,對著鏡頭用生澀的語言分享他們的棒球夢想。紀錄片刻意沒有打上名字,這些夢想或許跟幾個世代以前和幾個世代以後的選手都沒有太大差別。一年多後紀錄片公開的此刻,林維恩、陳睦衡和蕭齊已經離開台灣,前往棒球人生的下一個挑戰。若干年後,他們或許成功、或許已經離開球場,回頭再看時也許會感受到,當時未知的未來正在不斷流向他們。就像台灣棒球或許還要再經頓挫,也可能再次飛揚,屆時回頭再看,《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裡面其實也有許多未知的未來正在不斷流向我們——無論作為球迷或觀眾——正如一場比賽中每一顆球投出的瞬間。
Youtube 頻道收看 《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完整版
《紀工報第六十六期》另一種電視紀錄片
另一種「紀實短片」如何可能:專訪《鏡電視》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採訪、撰文謝以萱
《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為台灣棒球文化留下註記的本格派紀實魂/孫世鐸
紀錄片工作者的集體力量-借鏡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陳婉真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上)/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下)/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_____
註1:由《鏡電視》旗下紀實性節目「另一種注目」團隊耗時兩年製作,共分成五集:春雷、綠洲、逆光、造夢、爭鳴,透過五種角色、12 位與台灣職棒文化相關的人物角度敘事,展現中華職棒 35 年後,關於個人經驗與棒球的故事,形塑屬於台灣的棒球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