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工作者的集體力量-借鏡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

圖片提供  IDA 國際紀錄片協會(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文/陳婉真(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常務理事、紀錄片工作者)

 

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我們經常面對著不確定的製作條件與生存壓力。除了創作本身,個人接案、小團隊合作、受托委製與承攬,都是紀錄片產業內的常見模式,而這些模式下,工作者往往缺乏長期穩定的保障。幾年前,我因為勞健保需求加入了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簡稱紀錄片工會),最初只是享受會員福利,偶爾參與活動,直到 2019 年,工會發起「完成之後——台灣紀錄片發行與行銷經驗研究」計畫,我參與研究並與紀錄片工會的理監事一起討論、分析台灣紀錄片產業的現況與發展,才真正開始認識工會的運作與影響。


台灣的紀錄片產業自 1990 年代起逐漸蓬勃發展,然而,創作者除了面對資金籌措的挑戰,還有勞動條件的不確定性。在紀錄片工會成立之前,台灣已有「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這是一個由資深紀錄片工作者成立的組織,承辦並舉辦過影展、影像美學講座與影像教育工作坊。但紀錄片創作者不僅是影像藝術家,也是影視產業中的勞動者,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面臨薪資報酬、勞動條件、合約與著作權問題,甚至涉及政策制定或與電視台、公部門等出資方的合作模式調整。當工作者以個體身份面對這些議題時,往往顯得無力。因此,2006 年,紀錄片工會正式成立,目標是凝聚工作者的力量,推動產業改革,確保紀錄片創作者的基本勞動權益。


回顧工會成立的宗旨:「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與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 作為後來加入的一員,我從享有工會協助的勞健保服務開始,逐步參與其中。2021 年,我成為紀錄片工會的理事,隨著日漸上手工會事務,頻繁地參與工會活動與討論,我開始思考:作為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組織,工會的使命與任務是什麼?
 

 

紀錄片工會的三大核心工作

2023 年,日本資深紀錄片、影展工作者藤岡昭子(Asako Fujioka)邀請工會於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期間,參加一場名為「Taiwan Docs Inside Out」的交流會。聊聊紀錄片工會作為少見以「工會」組織型態的工作者團體,主要的任務和正在進行的事務。借此機會,作為工會代表的我,與秘書處一同回顧並整理了這幾年,紀工會推動的議題與進行的主要任務:勞動權益、專業進修、產業發展

 

圖片提供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勞動權益仍然是目前工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工會協助會員申辦勞健保與團保,每月處理數百件申請、繳費與行政事務,也協助解決會員提出的各種勞健團保相關問題。此外,工會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協助會員處理契約糾紛、著作權問題、產業內性別平權議題及勞資糾紛。這些與工作者的勞動權益,作品著作權益相關的事項,是我們認為紀錄片工作者,最基本需要理解與維護的內容。近日,工會也開始規劃勞動調查,透過數據與訪談了解工作者的處境,進一步發展倡議與活動,規劃紀工會可以持續運用組織力量,推動與改善的議題。


專業進修部分,工會每年舉辦十多場「紀工聚會」,內容涵蓋技術、產業趨勢、美學、心理健康等不同層面的進修機會,促進工作者交流,培養互助夥伴關係。也不定時舉辦與著作權相關的座談,將更多務實的法律基礎概念,傳遞出去。


產業發展方面,則是從最早的口述歷史訪談紀錄開始,留下了不同世代的紀錄片工作者的經驗與思考,整理出大量的逐字稿內容,除了原文刊登外,也出版了《愛恨情仇紀錄片》與《景框之外》兩本著作。同時,更是從創始之初,便開始了每季刊登以紀錄片影評、報導、研究為主的《紀工報》。透過支持一個以紀錄片評論、美學觀察為主的獨立媒體平台,鼓勵以紀錄片為主要評論類別的影評人,可以持續發表和累積作品。也讓這些珍貴的文字與記錄、評論,累積成為線上開放的紀錄片資料庫,提供給想學習、研究或者製作紀錄片的人。


除此之外,觀察到自 2000 年來,紀錄片在台灣各種映演管道發展,與獨立紀錄片產製的提升,工會產業研究小組,於 2019 年開始了「完成之後1」到 2021 年「完成之後2」研究案,嘗試以台灣紀錄片發行與行銷經驗為題,進行各方的案例研究,希望提供給紀錄片工作者,對產業現狀的理解,與提供未來作品的產製路徑規劃參考。除了三大核心任務持續進行外,2014年因為太陽花運動開啟的「太陽花影像資料庫」,與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討論,替創作者爭取更多權益的合作備忘錄,都是紀工會持續不斷努力的專案與項目。


也由於上述這些不同需求,需有相關專業與人力的投入,紀工會這幾年秘書處逐步提升為四個全職人力(專案另有團隊執行,秘書處與其行政合作)。因而在整體運作上,有不小財務上的固定支出需求。除了收取會費外,承接政府的標案、活動執行也是重要的財務來源。不過工會在考量專案承接時,多半選擇能夠實際運用自身與會員專長為主的專案。在此機緣下,持續於桃園、宜蘭、台北投入影像教育、培訓、放映推廣。透過專案的執行,也將紀錄片培訓教育的技術與觀點、放映活動的多樣性(多元、親子、族群),推廣出去。

 

圖片提供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在日本山形的交流會上,來自日本參與者的回饋中,我理解到,對日本紀錄片工作者來說,工會所提供的勞健保服務,會員免費的法律諮詢時間、各種進修與放映活動,以及相對便宜的會費(每月 200 元),令他們感到十分欽羨。我也才明白,工會這些年來逐步累積的會員數量與運作的難能可貴。以及,組織一個紀錄片工作者團體的困難。


2024 年,因著在山形影展交流會上的分享,工會收到了來自美國資深紀錄片組織「國際紀錄片協會」(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後簡稱 IDA)的邀約,在參與兩年一度的「Getting Real」論壇裡,其中一場名為「一起強大:全球各地的集體行動和動員」(Stronger Together: Collectives and Mobilizing Around the World)的交流場。工會再次因作為一個工作者的組織而受邀,向其他區域的紀錄片工作者分享台灣經驗。作為紀工會成員,我們也趁此機會,了解美國 IDA,作為一個組織的運作與關注。他們的核心事務是什麼?他們怎麼進行彼此的串連、合作?他們是怎樣運作以及維持運作的?


紀錄片工會 vs. IDA:不同的發展路徑

紀錄片工會與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皆致力於支持紀錄片工作者,但兩者的發展路徑不同。紀工會的核心在於提升台灣紀錄片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例如勞健保、合理薪資、合約改善與政策改革。而IDA更側重提供資源提供與交流,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基礎。


IDA 的資助計畫涵蓋深度調查型紀錄片、少數族裔創作者、女性導演、身心障礙創作者等多元族群,資金來源來自基金會與企業贊助。IDA 收入的資金,主要用於各種製作補助、教育推廣、研究、出版、組織營運與 IDA 獎項。同時,透過財務贊助計畫(Fiscal Sponsorship Program)幫助獨立創作者以非營利機構身份籌募資金,獲取政府補助與免稅捐款,減少財務上的障礙。除了對個別創作者的資助,IDA 也關注整體產業的發展,支持紀錄片基層組織與社群的運作,使其更具活力、公平性與包容,也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較之下,紀工會的影響力仍較局限,未來若能借鏡 IDA 的經驗,與國內外組織合作,將有助於推動影視政策改革。

從 IDA 借鏡:台灣紀錄片產業的可能性

台灣紀錄片的資金來源以政府補助與基金會支持為主,但競爭激烈且名額有限。相較之下,IDA 作為紀錄片組織,彙集了許多來自產業或基金會的資源,成為平台與媒介。IDA 的資助管道較為多元,除了擁有自有基金,還與企業、基金會合作,提供更穩定的資金來源。在 IDA 官網上,可以找到他們整理詳盡的日程表,提供各大資金、獎學金、提案、申請等日期(以及紀錄片放映與教育活動) 。讓使用者方便搜索和篩選的紀錄片資助和獎學金目錄,尋找適合的資助與學習的機會。我不禁在想,紀工會未來能不能有機會發展成為類似 IDA 的角色?可與影展、企業、基金會合作,建立長期的紀錄片資助或媒合平台,讓創作者不再只能依賴政府補助,而是有更多元的資金管道。



圖片提供  IDA 國際紀錄片協會(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ssociation

 

交流、討論,產生共識的集體力量

「Getting Real」是 IDA 每兩年舉辦的業界盛會,也是此次紀工會受邀參與的活動。這場論壇匯聚來自全球的紀錄片創作者、資助機構、發行商及倡議者,共同探討紀錄片產業的現況與未來。今年的討論主題涵蓋資金籌措、發行策略、技術創新、社會倡議及敘事手法,提供與會者深度對話與實務資源。


論壇活動分為多種類型。「Presentations」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組織與專案,分享其當前的工作與使命。「Keynote」則邀請重量級紀錄片工作者,包括導演、製作人與攝影師,談論其紀錄歷程。「Panel & Conversations」以不同主題邀請主持人與與會者共同分享經驗,探討未來發展。「Workshop」與「Breakout」則以工作坊與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與會者深入交流。


此外,論壇設有多種交流機會,如早餐、午餐會,讓參與者能夠近距離交換想法。場邊也設置留言板,調查「紀錄片工作者的維生收入來源」,以及由 IDA 及其他機構主導「Nonfiction Core Application」的調查。申請各項資金、合作提案,是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從企劃階段便會展開的歷程。然而,不同單位所需填寫的資料與格式不同,使得紀錄片團隊花在修改提案企劃內容的過程與時間非常可觀。此計畫的目的在標準化紀錄片資助申請流程,減少創作者因不同機構格式差異而反覆修改提案的時間,並提升公平性與透明度。2024 年最新版本結合 150 多位社群成員的回饋進行優化,反映當前行業需求,並透過論壇蒐集進一步的意見,以確保計畫能更貼近創作者的真實處境。


四天的論壇全面探討了當前紀錄片產業的多元面向,從獨立製片人生存挑戰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呈現出一個既複雜又充滿創新潛力的紀錄片生態。論壇不僅進行知識的交流,更是一場關於產業公平性、創作自由與未來方向的深度對話。比如,有關注紀錄片產業的公平與展望的論壇討論。獨立製片人長期面臨資源匱乏、合約不對等等問題,為此,Documentary Producers Alliance 推出《獨立紀錄片製片人的合約指南》,提供報酬建議、合約條款等,希望提升專業化與製片人的談判力。同時,國際合作的討論中,分享了 DISCO(註1)的介紹與成果,讓與會者對這樣的合作交流形式有更實際的想像。


在創作面向上,議程探討了紀錄片形式的創新,特別是「玩弄現實:舞臺紀錄片」(Playing with Reality: Staging Documentary)的運用與挑戰。此類作品利用重建與再現技術,重新詮釋被抹去的歷史與記憶,雖然成本高,但也為創作帶來更多自由空間,凸顯紀錄片形式不斷演進的可能性。另外,隨著社會政治環境的緊張,言論自由與創作者的安全也是熱門的議題。與會者討論了近年對紀錄片製作人言論的壓制,尤其是針對穆斯林或其他少數族群的威脅。這反映出紀錄片作為「展現真相」的媒介之一,其創作者正面臨的挑戰。


資金與發行趨勢方面,會議設置了製片人與資助者、買家的對話平台,說明機構的最新支持方向。對獨立製片人而言,了解基金會、串流平台與廣播公司的關注重點,有助於尋找未來的合作機會與策略定位。針對新技術的影響,生成式人工智慧被視為潛在的變革力量。從影像生成到資料編輯,AI 技術正改變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會議中特設工作坊與開放討論,探索 AI 的倫理界線與使用準則,強調應在保有紀實精神與新聞價值的前提下審慎使用,避免歷史記錄被混淆或扭曲。


此外,社區組織與集體行動也被廣泛討論。從原住民敘事主權的倡議,到 A-Doc(註2)與 BGDM(註3)等基於身份認同的組織分享經驗,反映出社群在推動產業多元化中的關鍵角色。此次紀錄片工會受邀參與的「Stronger Together」,來自不同地域的紀錄片團體,分享全球紀錄片社群的他們各自的行動。


最後,會議也探討了權力關係、對話的重要性。在「The Hot Seat」環節中,製片人有機會向影展策展人、資金平台代表等「把關者」提問,打破傳統資源不對等的對話框架,促進更透明與公平的理解。
透過這些活動,與會者得以在不同形式的對話與交流中,共同探討紀錄片產業的未來,凝聚共識,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廣闊的視野與可能性。
 


 

 

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組織可以做什麼?

IDA 組織與「Getting Real」論壇的龐大,讓人眼花撩亂。但身為紀錄片工作者/研究者,我不禁思考,台灣紀錄片的環境、產業,以及紀錄片工會,是否能從 IDA 與「Getting Real」中,獲得一些啟發,是否能借鑒 IDA,發展出更完善的支援系統呢?


勞動權益是紀工會一直努力在台灣紀錄片產業中耕耘的核心。不過,紀工會的影響力目前仍然比較局限,許多業界問題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IDA 在這方面的策略比較偏向政策倡導與團體串連,如果紀工會能借鏡  IDA,透過與其他組織合作,一起推動影視政策改革,那麼發聲力度或許能更進一步。
 

而在專業進修與產業發展這一塊,「Getting Real '24」讓我欽羨的是,透過兩年一次的聚會,關心與參與紀錄片產業的工作者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活動,彼此深入的交流。同時在專業技術、美學觀點上有多元的刺激,在發行映演與觀眾連結上,也有順應當代觀影管道多元的案例分享交流。非常期待台灣也有機會,可以舉辦類似這樣跨國的亞洲交流。也期待紀工會有機會推動、發展以及參與其中。


IDA 究竟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能量和力量,承接與舉辦各式各樣的事物呢?我想除了美洲本身擁有廣大的市場,以及相應成熟的產業、基金會資金參與文化藝術事業的傳統之外,IDA 有兩千多名,來自幾十個國家的會員,也是其中重要的資金與支持來源。加上長期與企業、基金會的合作、捐款,舉辦論壇、大師班、講座、放映活動的收入。也無怪乎 IDA 需要有將近二十人的團隊經營組織,每年有高達千萬美金的預算資源進行各項活動與資金提供。
 

結語:集體行動的力量

紀錄片不僅是影像藝術,更是社會對話的一種形式。紀工會與 IDA 在各自的文化背景與產業結構下,發展出不同的組織模式,但都展現了團體如何透過集體行動,為創作者爭取更好的工作環境與發展機會。
 

對於紀工會而言,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擴展影響力、建立更穩定的資源網絡,並促進國際合作。透過與全球紀錄片組織的交流,台灣的紀錄片產業有機會在勞動權益、資源整合與專業進修方面獲得更全面的支持。這不僅能夠提升創作者的職業安全感,也將使台灣紀錄片在國際影視市場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我期待有更多紀錄片工作者,能夠加入工會或者與工會一起,努力替台灣紀錄片產業,拓展出更寬廣的路。
 

 

_______

註1:DISCO 的全名為 Documentary Independent Sustainability Collective Organizing,其宗旨為促進紀錄片領域的全球合作、資源共享與系統性改革。論壇中的活動錄影可於線上觀看。連結
註2: 全名為 Asian American Documentary Network,是美國一個致力於支持亞裔美國紀錄片創作者的非營利組織。其使命是透過社群建立、資源分享、職涯發展與倡議行動,提升亞裔在紀錄片產業中的能見度與代表性。A-Doc 也積極推動多元敘事,讓更多亞裔聲音能被聽見。
註3: 全名為 Brown Girls Doc Mafia,是一個由有色女性與非二元紀錄片從業者組成的國際性社群,致力於打破紀錄片產業中的種族與性別不平等。該組織透過職業發展、網絡連結、倡議與資源提供,支持成員的創作與職涯發展,推動產業的多元與公平。

 

延伸閱讀

Stronger Together!全球各地的集體行動與動員-IDA 國際紀錄片協會論壇筆記/許雅婷

 


《紀工報第六十六期》另一種電視紀錄片

另一種「紀實短片」如何可能:專訪《鏡電視》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採訪、撰文謝以萱
《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為台灣棒球文化留下註記的本格派紀實魂/孫世鐸
紀錄片工作者的集體力量-借鏡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陳婉真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上)/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下)/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