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工報第六十六期》另一種電視紀錄片


《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第二集〈綠洲〉

圖片提供  鏡電視「另一種注目」


在串流平台逐漸取代傳統電視台成為影像內容生產與流通主力的當下,「電視紀錄片」的定義與樣貌也正在被重新形塑。我們如何從產製者的現場經驗出發,理解這個產業轉變的節點?

本期從四篇文章切入,回應這樣的轉變與辯證。我們邀請製作人吳凡,談談《鏡電視》的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如何在新聞台與 Youtube 平台觀影框架中突圍,以深描與長時觀察取代即時報導,思考「另類關注」可能如何生成。評論者孫世鐸則以「另一種注目」推出的年度紀實系列《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為例,談論屬於台灣的棒球文化記憶如何被承接。接著,陳婉真帶領我們借鏡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思考在紀錄片工作者如何組成集體、爭取制度保障與創作空間。最後,因應本期「電視紀錄片」的主題,我們從【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中挑選製作人馮賢賢專訪,爬梳她在千禧年之際,參與公共電視節目製作的第一線經驗,這不僅是對紀錄片現場的觀察,更是對未來媒介生態的提問與思辨。



《紀工報第六十六期》另一種電視紀錄片

另一種「紀實短片」如何可能:專訪《鏡電視》紀實節目「另一種注目」製作人吳凡/採訪、撰文謝以萱
《那些年,撐起職棒的他們》:為台灣棒球文化留下註記的本格派紀實魂/孫世鐸
紀錄片工作者的集體力量-借鏡美國國際紀錄片協會(IDA)/陳婉真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上)/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紀錄片製作人馮賢賢(下)/採訪、撰文游千慧、李家驊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