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紀錄片的朋友們,可能才剛從穿梭於上百部世界各地之紀錄片的趕場人生中回到日常的節奏,五月下旬結束的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以十八歲的成年之姿,熱血沸騰地在 10 天內選映了 134 部影片,共 198 場放映、133 場映後座談,以及 10 場講座論壇與劇場表演,總共吸引了 24,277 人次參與。期間引發的各式討論與意見交流、因為各種參與形式而攪動起的文化現象,為 2016 年的台灣藝文活動,添上了重要的一筆。然而,在特定時空架構出的觀影、討論場域,雖然隨著影展的結束暫告一段落,但影像紀錄與真實世界觸發的感受和思考,正轉以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平台,延續、迴響。
《紀工報第三十五期》針對本次 TIDF 和台灣綠色小組影像永續協會合作策劃的影展單元【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 30 週年】,規劃了三篇文章,由於已有其他媒體,對當年綠色小組的行動,做了詳實的人物報導,故本期聚焦的重點,則側重討論綠色小組的影片,時隔三十年後重新於大銀幕上放映的意義,以及其影片所呈現出的社會脈絡與影像思考。
童詠瑋的文章,鉅細靡遺地爬梳本次選映的 21 部綠色小組影片與座談現場,提出綠色小組的歷史意義不只是在受到黨國勢力箝制的時代下,捕捉、傳遞出真相,對綠色小組與其作品所展現的美學與政治定位,做了相當完整、精彩的討論。陳平浩的文章,則呼應了《紀工報》所代表的工會立場,針對綠色小組單元中,三部與工運、勞工相關的作品,依其身為 2016 年觀眾的視角,循著工運發展的脈絡,在影像與社會脈絡之間來回思辨,考掘出隱身在綠色小組影片中的紅色基因。而林奎妙的文章,則從她作為一位多年參與工運的觀眾經驗出發,以自身為度,度量出影像、歷史、實際情況之間的落差。
一個影展的舉辦,乃是由許多不同的環節構成,每一個位置都是一種觀看角度,彼此交相折射映照出眼前的成像。陳斌全的文章從他擔任 TIDF 競賽單元的初選委員經驗談起,自我剖析遴選入圍作品時的萬般糾結。孫松榮則就今年 TIDF 的策展思維與幾部突破傳統紀錄片定義框架的入選作品,期許當代紀錄片所可能開創的未來性。而肥內的文章則藉由本次影展深受矚目、以迥異於過去處理難民生命政治之影像美學的荷蘭紀錄片《行過天堂之火》,討論是否存在著不那麼適合紀錄片的形式手法。
期能透過這些文章拋磚引玉。
《紀工報三十五期》 2016TIDF 影展專號
【綠色小組專題】歷史是什麼顏色?(上)、(中)、(下)/童詠瑋
回顧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與【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
【綠色小組專題】綠色小組裡的紅色(上)、(下)/陳平浩
《勞動者戰歌(新光紡織關廠工人抗爭)》、《愛拼才會贏(苗客勞資抗爭事件)》與《遠東化纖罷工事件》
【綠色小組專題】觀眾日誌:歷史必須先是它自己/林奎妙
【影展紀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初選評審紀事/陳斌全
【影展紀事】邁向虛實共構的政治記憶:談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孫松榮
【影展紀事】影展報導大補帖:第十屆 TIDF 延伸閱讀/TIDF提供
【焦點影評】需被省思的形式——《行過天堂之火》的啟發/肥內
回顧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與【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
【綠色小組專題】綠色小組裡的紅色(上)、(下)/陳平浩
《勞動者戰歌(新光紡織關廠工人抗爭)》、《愛拼才會贏(苗客勞資抗爭事件)》與《遠東化纖罷工事件》
【綠色小組專題】觀眾日誌:歷史必須先是它自己/林奎妙
【影展紀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初選評審紀事/陳斌全
【影展紀事】邁向虛實共構的政治記憶:談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孫松榮
【影展紀事】影展報導大補帖:第十屆 TIDF 延伸閱讀/TIDF提供
【焦點影評】需被省思的形式——《行過天堂之火》的啟發/肥內
在此,《紀工報》也公開募集:
1)與紀錄片相關的放映活動、講座資訊,我們將彙整並協助刊登。
2)全面募集紀錄片相關評論!影評、產業分析、相關書評皆可。投稿若獲刊登,將致奉微薄稿酬,以示感謝。
以上內容或任何建議,都歡迎來信《紀工報》編輯信箱:news.docunion@gmail.com
1)與紀錄片相關的放映活動、講座資訊,我們將彙整並協助刊登。
2)全面募集紀錄片相關評論!影評、產業分析、相關書評皆可。投稿若獲刊登,將致奉微薄稿酬,以示感謝。
以上內容或任何建議,都歡迎來信《紀工報》編輯信箱:news.docunio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