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凹進去了 ——《1/5400・單格舞曲》的微型宇宙

1/5400・單格舞曲 Flight and Frame(2022)/劇照提供 女性影展


 

文/陳慧穎

「我想起一月份的東京,或說我記得我所拍下的一月份東京的畫面。它取代了我的記憶,它是我的記憶。」克里斯・馬克在《日月無光》(Sans Soleil)中提及,記憶的載體如同恆久的時間磁帶(eternal magnetic tape of a time),不斷重複自行讀取,只為確保自身的存在。並追問,若不透過記錄、拍攝、錄製,人們如何記得?人類如何試圖記憶?

 

觀看張若涵的《1/5400・單格舞曲》,同樣的問題得重返源頭,透過記錄、拍攝、錄製,人們如何記憶?經歷裁切黏貼、複製再製、再錄製的影像載體,如何記憶?位處交界的記憶如何記憶?


01. 移動

疫情倏忽而至,時值日本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張若涵隨手記錄下住處附近的街道日常,卻來不及在當地沖洗完成,只好待人「回」到台灣後,再將膠卷寄「回」日本沖洗。這捲 8mm 在日本拍攝、在日本沖洗顯影,拍攝到顯影之間的時間、空間感被驟然拉長,同時藏匿兩種相反方向性的返回動作,一種不合時宜的邊陲感便在雙向的往返中油然而生。

 

「邊陲感」透過旁白自述再次強調:在「東亞邊陲的小島上」,在這「沒有生產、販售、沖洗 8mm 的國家」,在一間「過時」的老屋中,以「過時」的膠卷媒材創作。也因所有器材、底片都得從國外寄來,後續又得寄回日本沖洗,原本的所需時間因疫情更顯拉長。張若涵描述老屋「家前有小河,家後有山坡」,然老屋雖老,並非真正的老家,搬入僅僅是一個從某地遷至另一地的動作,移動的節點,移動在格格不入的時間上。移動所驅動的邊陲時間,卻也神奇地在各種極小單位間——老屋的房間、膠卷的影格所共同搭建的一間宇宙中,緩緩旋出層疊交錯的電影時間。

 

《1/5400・單格舞曲》首以一系列的移動狀態起頭:人走在夜晚的街道上、白天的街道上,公車、機場、捷運,事實上搭/騎乘各式交通工具的畫面散逸四處,還有火車、電車、腳踏車。透過周遭環境的細節時能辨認大致的時空位置,時而難以辨認,分不清是在日本或在台灣。在日本拍攝的 8mm,在台灣拍攝的 8mm,交錯密合成同一片風景。在這連續性的重置時空之間,片中繼而並置了被剪開後重新依序再行重置的時空感知——部分 8mm 的影像被一格一格剪開,再逐格以膠水黏貼上 16mm 的透明膠片。16mm 不僅是載體,也經由放映成為銀幕,8mm 則成為劇烈跳動的單格電影。此「放映事件」最終再被記錄下來,重新投胎作影像素材。透明 16mm 承載著一幀幀經由手工剪下黏貼的 8mm 影格,8mm 如搭乘上 16mm 列車,在劇烈晃動中風景的細微變化延展開來。每一幀影格的大小隨著手作體感有所變化,片幅之間的間隙也隨之改變,甚至四處可見殘膠造成的泡泡,偶有顏料、毛屑等,不盡然平整的黏貼狀態甚至可能致使 8mm 影格在放映過程中飛出。面對如此充滿雜訊與不定性的放映素材,略顯吃力的放映狀態卻也將過程的一切不穩定或不可抗力因素予以無限放大,藉由劇烈跳動的畫面,不斷變化的片幅間隙,不盡順暢的放映聲響,造就出一種無法輕易被固定住的時間感知,不安份的時間。換句話說,被剪開後重新依序黏貼而成的「單格電影」,正是透過放映的過程,彰顯無法平整貼合的時間性,讓存於間隙、交界處的時間意識得以完整顯影。

 

如此一來,移動——無論是身體的移行、風景的移動、景框的變化,終以非常偶然的姿態與電影媒材本身的特性交纏一起,極為私人的移動敘事就這樣撞進電影的巨形隱喻,穿梭、移動、踰越的動作則仿若自行承載了電影的意志,透過媒材實驗的細節再現,逐一自成極其微小且可獨立觀之的微型電影。


1/5400・單格舞曲 Flight and Frame(2022)/劇照提供 女性影展


02. 切分

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單格電影中的日本街景,捕捉下行經的地面、狹窄的巷弄、抬頭望見的天空,騎腳踏車的動作因影格的劇烈跳動顯得顛簸破碎,跳動的主觀視角反倒強化了動作的連續性與移動的身體感,持續牽引著觀看的視點,「移動」在劇烈的晃動中逐漸成為穩定的支點。當放映聲音的炸響嘎然而止,在無聲的轟鳴下,在日本騎腳踏車的畫面緊接著出現在筆電螢幕上,下一幕腳踏車的路徑如穿出螢幕外,佔滿整個畫面,時空卻已被置換成台灣的街道。一輛列車由左至右闖了進來,疊上一張標示「現實、記憶、連續、分解」的路徑關係圖。

 

剪開與未被剪開的 8mm、斷裂與連續的移動風景,歷經類比拍攝—放映—拍攝/掃描作數位檔播映—類比拍攝所形成的多重影像迴圈,分身的複製、轉移與再拍攝⋯⋯,多重時態透過穿梭於多重景框中的移動狀態,再度裂解又縫合,仿若在後設觀看一場精心設計的自體重演。這樣的觀看經驗,亦奠基於多重視點的交相疊合之上——例如在房間中拿著 8mm 攝影機拍攝的「我」疊合上筆電螢幕中另一個時空裡拍攝的「我」。不同時態持續交疊裂解,「我」也在景框內外往返、溶進又不斷逸出畫面。移動所驅動的,永遠不僅僅是時間狀態的流動,也連帶反向照見「經歷移動的自己」的移行狀態。來回穿梭在分屬於過去、現在的經驗與意識,「我」也無限複製交疊,因為不斷走向過去,而讓身處當下的現實感更為顯著。

 

有趣的是,裂解與交疊的軌跡看似散逸四處,然而一切軌跡終將導向那最為微型低限的手工實驗。

 

全片近十分鐘內,單格電影幾乎佔去一半時間,以影格率 18fps 來計算,五分鐘的單格電影共有 5400 格。影格即是時間的單位,把「理應」連續的影像全部切開,切開來的連續影像仿若連帶脫離了時間,然而「時間」又在一格一格地剪下、黏貼的高度重複性勞動中緩緩浮至表層。人把時間切開,也同時以不可逆的行動重複丈量記憶的邊緣,現實當下的時間意識則依附在不斷重複丈量、切割、黏貼的身體感上。以反覆切割黏貼過往記憶的歷時性動作,重建歷時性的現實體感。分屬現在與過去的裂解時間,也透過高度重複性的勞動在眼前匯聚交疊,切斷與黏貼時間的動作在當下成為唯一的歷時性事件——存在於現實與記憶交界的連續性事件,或作一種重新容納時差的時間序列。而微型手工實驗的進行狀態也被收編成影像,成為全片唯一用數位拍下的片段(微型實驗再怎麼與現實體感緊密相連,也可能同時成為被攝影機中介的現實)。



1/5400・單格舞曲 Flight and Frame(2022)/劇照提供 女性影展

 

 

03. 搖幌

時間持續地走。台灣與日本時差一小時,或作半年,或作 1/18 秒,或作單格膠卷之間的空隙。在忽大忽小的間隙之間,時間順勢凹入,跟隨間隙的變化延展。身體移行,部分身體感與意識仍擱淺在彼方,語言也是。說起另一種語言,語速總是較為緩慢,時差意識下更成為充滿間隙的語速。

 

影像之間也有時差,體現在多重時態交界的裂解與重合,體現在劇烈跳動的影格與逐格黏貼的極緩過程之間,體現在彷彿不斷從畫面間脫落、踰越銀幕外的感知結構,更透過速度的變換搖幌出時間的恍惚地帶。

 

實際上,若沒有經歷影像切開再黏貼的動作,沒有一格一格地重新觀看影格的經驗,並實際身處微觀影像的極緩時間,放映「單格電影」時才得以彰顯的「存在於間隙中的時間感」便無法如此強烈的在場。然而,如此劇烈的反差性也唯有創作者能親身經驗,於此本片在本質上亦保存了某種私密性,因為《1/5400・單格舞曲》絕對不單單是關於移動、時差意識的作品,更是反覆思考單格/連續影像的差異性,乃至創作本質的日記電影。

 

在此不可不提及片中極為關鍵的片段:「影像由單格誕生」的句子甫說出口,自述旁白便換算起五分鐘的電影時間長需要多少影格。時間在換算,攝影機也開始移動,鏡頭以 360 度橫搖過房間的靜物,由緩至急,速度持續切換,時而變換方向。「切分 5400 格,貼上 5400 格。切分 5400 格,貼上 5400 格。」,影格的切分/貼上對應到攝影機運動,由速度與方向共同組成的變奏形式也不斷在切分創作者身處的現實空間,空間感持續在轉速的變換之間反覆重塑,在快速的旋轉之間搖幌出斷裂又連續的空間拼貼。在房間裡的移動風景。


 

來回橫搖的攝影機運動讓人想起麥可・史諾(Michael Snow)的《←→》(亦作《Back and Forth》),或更為趨近香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房間》(La Chambre)——在鏡頭的緩速旋轉中,重複觀看日常靜物與其中細微的變化,阿克曼面對鏡頭的反向凝視與她間歇變換的姿勢成為靜物之間擾動的存在,當第三次的鏡頭橫搖突然轉換了方向的慣性,改以雙向往返,來回的搖幌亦將時間/空間感知逐漸收束成一幅動態的自畫像。

 

1/5400・單格舞曲 Flight and Frame(2022)/劇照提供 女性影展

 

相較而言,《1/5400・單格舞曲》固然更為強調切分、貼上的「狀態」,鏡頭移轉起始與終止節點的錯位,如時空邊緣的重新丈量,透過 360 度的旋轉與搖幌的感知,反覆的切分、覆蓋、貼上,將不盡然連貫的時空黏貼成連續序列。「切分現實,貼上現實」的聲音如咒語迴響,手握攝影機拍攝自身的鏡中成像如抵禦的動作,在搖幌之間也同時成為視線定錨的焦點,畫面最後切至切分黏貼的膠卷實驗作結。於是乎,房間裡的移動風景,不僅是時間對應至空間的移轉,從過往的記憶散逸至現實的軌跡,更是手作影像實驗反向作用於現實的擬態,在現實中再度叩問「為何創作」的驅動核心,並且在時間、空間的間隙間浮現扎根於現實的微型抵抗力道。

 

在極細小的影格中,以更微觀的方式重新觀看細微而瑣碎的日常景物,在沒有生產、販售、沖洗 8mm 的邊陲之地,在無限延遲的疫情時間夾層中,於個人的房間進行單格影像實驗,創作成為一種抵禦現實無力感的一種方式。確實,《1/5400・單格舞曲》是關於多重間隙的電影,但是透過單格影像的存在,微型的移動宇宙也能廣闊無際,至少還能持續期待。 



《紀工報第五十八期》當直播遇上「紀錄片」

時間,凹進去了 ——《1/5400・單格舞曲》的微型宇宙/陳慧穎
紀錄片型態的挪步遷徙:從高雄電影節與女性影展談起/林忠模
當火星人著陸:從走鐘獎談直播影像和「紀錄片」之影像之慾/壁虎先生
Suddenly, reality is coming-談走鐘獎與台灣紀錄片獎項的觀察/黃令華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