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專訪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策展人王耿瑜

訪問/江偉華 徐承誼 江偉華(以下簡稱江)︰王老師您好,請問在這一次的雙年展中,包括觀摩、競賽單元,影片之所以能被評選進影展,是透過怎樣的評選機制?  王耿瑜(以下簡稱王)︰我們從三月份開始做宣佈,也才剛成軍。…

【紀工勞動Q&A】─權益保障

本專欄往後將定期出刊,內容由「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提供。 會員小香菇來信問到: 「請問投保於職業工會的會員,可享有什麼樣的保障及給付項目呢?」 A: 投保於職業工會的會員,除了健保之外,最重要的保障…

工會小記事‧2010年五月份

2010年2月 2010/02/03 常務理事會 2010年3月 2010/03/05 理監事會 2010/03/06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講座推廣《愛恨情愁紀錄片》 (黃惠偵、林琮昱) 2010/03/14 公民市集推廣…

【愛恨情愁導演訪談書】紀錄的必要(文/井迎瑞)

台灣自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登上世界版圖,四個世紀以來雖然歷經了荷蘭、明鄭、滿清、日本、國民政府等時期的統治,但始終處於東西兩大文明衝突與競合關係的前哨;一邊是一個千百年來雖然不斷改朝換代、卻永遠中國的東方古老文明…

【愛恨情愁導演訪談書】理解的重要(文/李道明)

蔡崇隆導演離開公共電視後,一方面參與紀錄片工會會務的推動工作,一方面在學校任教。這次他帶領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學生進行紀錄片導演的訪談計畫,由學生負責蒐集導演的資料,觀看導演的作品,撰寫訪談大綱,然後以錄影(或…

【愛恨情愁導演訪談書】集結的力量(文/郭力昕)

2000年的政黨輪替後,我參加了由馮建三、翁秀琪等傳播學者帶領成立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這個推動台灣媒體制度性改革的社運團體,後來擴大並更名為「 媒體改造學社 」,陸續吸引了傳播學界師生、與媒體實務界有心改造媒體生…

深度訪談楊力州導演(二)

續 深度訪談楊力州導演(一) 訪問/吳文睿、蔡崇隆 問:學長說《水蜜桃》本來可能會有一個長版的計畫,那是不是在這個長版的規劃裡面,有將一些受到爭議的,比如說社會結構面的問題其實會放到這裡面來? 楊:你指的結構面是什麼結…

【紀工塗解】牆壁上的蒼蠅(圖、文/beat)

註:美國5、60年代紀錄片界新興一種所謂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形式,主張紀錄片工作者要「像一隻停在牆壁上的蒼蠅」,在最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拍攝眼前的事件..…

等待破蛹的年代─2008台灣紀錄片觀察(文/林木材)

在台灣紀錄片發展的進程裡,如果說90年代最大的轉變,是打破了人們對紀錄片就等同紀錄社會運動、衝撞威權的工具,扭轉了紀錄片就等同於官方政治宣傳片的刻板印象,並且漸漸接受紀錄片可以作為一種關懷社會或表達自我的方式;那麼邁入…

工會小記事‧2010年二月份

2009年11月 2009/11/02 參加文化局召開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第一次諮詢會議(李亞梅、黃惠偵) 2009/11/04 與文化局簽訂空間使用契約(江依紋、黃惠偵) 2009/11/22 秋鬥遊行(龍男、李昶憲、…

載入更多文章
找不到相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