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泰緬邊境環境運動的紀錄片《河處是我家》(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 |
《紀工報第六十四期》從「紀錄片與社群」為題出發,透過紀錄片創作者、放映活動組織者、紀錄片相關之平台與聯盟工作者的角度切入,藉由國內外等不同的案例分享,試圖呈現與探討當代紀錄片與社群的關聯性。紀錄片能如何在此時刻以何種方式回應社會現實?如何連結並形塑線上與線下的社群,得以創造跨越國界、地域、文化、宗教、族群、世代,建立連結的可能性?
無論是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非西方世界的紀錄片工作者,如何透過緊密的紀錄片社群交流,建立跨國的資源與經驗共享;亦或是在泰緬邊境為著自己的家園與文化而奮鬥,透過不同的藝術途徑,試圖喚起世人關注與共情;或是透過紀錄片的放映,打造共融共享的空間與時間,進而延展對話與交流的可能,這些不同的經驗分享,都展現紀錄片在當代能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力量。
此外,《紀工報第六十四期》在此也開心宣布網站改版!感謝工會伙伴的技術支援。希望新的版面能更友善讀者透過各種裝置、螢幕閱讀,隨時隨地享受豐富的紀工內容。
《紀工報第六十四期》紀錄片與社群
Stronger Together!全球各地的集體行動與動員-IDA 國際紀錄片協會論壇筆記/許雅婷
拍一部能建立社會連結的電影:專訪《河處是我家》導演洪艾蜜莉/謝以萱
紀錄片進入社區的終極挑戰―談「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何睦芸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龍男‧以撒克‧凡亞思(上)
【國家相簿生產者計劃2】專訪龍男‧以撒克‧凡亞思(下)
細節解密:影視契約法律解析/劉璧嘉
「113年勞動影像工作坊-在地發聲」成果發表,十部紀錄影像作品首映/臺北市政府勞動局新聞稿
Tags:
《紀工報第六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