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Docs 的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經驗

Taiwan Docs 專員:賴慕寧(左1)、楊子暄(左2)

 

編按

 

「完成之後-台灣紀錄片發行及行銷經驗研究」為紀錄片工會委請計畫主持人施佑倫,計畫研究人員陳婉真和何思瑩,針對近十年來具代表性的台灣紀錄片發行經驗所進行的訪談計畫。

 

本篇為第十篇,亦為本計畫的最後一篇〈Taiwan Docs的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經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Taiwan Docs 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提到目前台灣紀錄片做國際發行的難度在於,主要台灣紀錄片至今仍多由創作者獨立製作,缺乏「商品」、「市場導向」的操作思維,而每年的紀錄片發行量也沒有歐美來得豐厚。發行商不可能以大的資源只做單片推廣。同時,還有國際上缺乏對「台灣」的基礎認識。

 

因此,現階段 Taiwan Docs以「文化推廣」而非「推動市場」的定位越發清晰。同時規劃有與線上平台與國際工作坊合作,希望提高台灣紀錄片的知名度,同時也為台灣紀錄片創作者打開通往國際之路。



計畫主持人/施佑倫
計畫研究/陳婉真、何思瑩

 

 



2017年十月,中東歐最大的紀錄片影展「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簡稱 Ji.hlava IDFF)(註1)選定台灣作為焦點國家,放映了 1937-2014 年共 33 部台灣紀錄片,是國際紀錄片影展首次推出如此大規模回顧台灣影像的節目專題。

 

1930 年代攝影家鄧南光所拍攝的 8mm 影片、1966 年陳耀圻導演記錄台灣文藝青年的《上山》,及陳界仁、袁廣鳴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都在距離布拉格約兩小時車程的小鎮伊赫拉瓦的放映廳裡,與來自全世界的觀眾見面。此次合作,除了有駐捷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積極洽商之外,幕後最大的推手,便是邁入五週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註2)旗下的「Taiwan Docs」。
 
 

Taiwan Docs 全名為「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計畫」,是一個致力將台灣紀錄片推向國際的平台,由文化部每年編列預算,並交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專案執行。在其他國家,像 Taiwan Docs 這樣的國際推廣組織並不少見,例如「Swiss Films」──由瑞士電影工作者自行組織的推廣社團,後有國家資源介入,成為百分之百由政府資金運作的基金會;或是「Polish Docs」──由波蘭文化與國家遺產部(Ministr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 Heritage of Poland)與波蘭電影中心(Polish Film Institute)共同資助的推廣品牌等等。

 

本次,我們專訪 Taiwan Docs 兩位專員:賴慕寧、楊子暄,希望能從他們的業務與經驗中,了解目前台灣紀錄片在國外映演的狀況與可能性。

 

2017 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 Ji.hlava IDFF
「Transparent Country: Taiwan 焦點國家:台灣」專題海報
圖片提供 Taiwan Docs

 

 

Taiwan Docs 最初的工作方向:台灣紀錄片新片的市場推廣

2015年,因應當時文化部長龍應台的「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畫」,Taiwan Docs 成立了,並由當時從國家電影資料館甫升格的國家電影中心「市場拓展組」承辦。彼時文化部對國家電影中心的定位囊括了電影產業/市場的經營與開拓,Taiwan Docs 也因而背負著促進台灣紀錄片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期待。

 

計畫初始,Taiwan Docs 帶著精選的台灣紀錄片,直接前往紀錄片國際市場的最前線──包括、法國「SSD陽光紀錄片大會」(Sunny Side of the Doc)(註3)、「ASD亞洲陽光紀錄片提案會」(Asian Side of the Doc)(註4)、「Hot 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註5)、「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註6)等,一方面向這些重要國際展會取經、一方面邀約國外的發行商會面進行台灣紀錄片推廣。

 

慕寧:「我們會跟他們說今年台灣有這些紀錄片新作,並簡單介紹影片,會後提供線上試看。」


然而,相較於西方純熟且分工精細的產業模式,台灣紀錄片至今仍多由創作者獨立製作,缺乏「商品」、「市場導向」的操作思維,而且每年的紀錄片發行量也沒有歐美來得豐厚,所以要吸引國外發行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對外國人來說,缺乏對「台灣」的基礎認識也是另一推廣上的門檻。

 

慕寧:有時候也不是影片的強度不夠,而是他們對台灣的理解不夠,他們不太認識台灣。台灣紀錄片也沒有像中國、東南亞那樣在影展上有一個很明確的風潮,所以比較難有契機讓他們看到台灣的影片。


此外,對國內片商而言,要發展紀錄片的海外發行也有一定的難度。

 

子暄:我覺得一個問題是台灣紀錄片的片量不夠多,因為他們發行商出去推片都是一整一整包的,劇情片很容易達到那樣的數量,可是紀錄片的片量相對少,宣傳資源分配也就比較少。 

 

慕寧:大部分的台灣發行商可能是以銷售劇情片為主,但同時也會代理幾部紀錄片。他們會帶著這些影片到市場展談買賣,這時手上會有比較豐富且不同類型的片單可供買方選擇,單賣紀錄片其實很難在市場生存。


 

不過,目前還是有發行公司特別成立專推台灣紀錄片海外發行的部門,也有少數個人在代理國內紀錄片海外版權。

 

總之,有了第一年的經驗,加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文化推廣」而非「推動市場」的定位越清晰,2016 年,Taiwan Docs 重新調整策略,轉向以創作能量、文化交流最豐沛的國際紀錄片影展作為主要的合作對象。因為台灣紀錄片大多缺乏映演平台,影展成為非常重要的曝光機會。特別是以新片來說,若有機會入選國際影展,對於影片(乃至台灣)能見度、知名度的提升都有非常直接的幫助。

 

Taiwan Docs 每年徵集最新的台灣紀錄片與即將完成的企劃案,製作成推廣手冊(註7),參與許多國際紀錄片影展,與各國選片人、策展人、片商邀約見面,推廣台灣紀錄片。並建置中英文網站/資料庫(註8),以及整理各大國際影展/國際工作坊的行事曆(註9)。

 

子暄:我在 2017 年加入時就是這個階段,以推新的單片為主,那時候就覺得台灣紀錄片大部分都是獨立製作跟發行,所以也沒有發行商幫他們做這些,所以 Taiwan Docs 就比較像提供原本台灣發行商可以做的服務。


 

2017 年的工作內容轉換:以媒合「台灣專題」的影展節目內容為主


 

在 2017 年年底有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那就是曾受邀擔任 2016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評審、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Marek Hovorka,在回國後與其策展團隊討論,決定在 2017 年 11 月該影展推出「焦點國家:台灣」(Transparent Country: Taiwan)專題,一舉播放 1937-2014 年共 33 部台灣紀錄片。

 

子暄:那次的經驗之後我們才驚覺,其實做專題的曝光率跟討論度是會提升很大的,也可以納入很多不只是當年度的新紀錄片,然後又有重新論述的可能。

 

2018 科索沃 Dokufest 影展 Taiwan Day 交流活動現場/圖片提供 Taiwan Docs


 

這樣大規模的專題擺放在影展節目中,能見度就比單獨一部入選的台灣片會被觀眾看見來得高,畢竟觀眾很少會根據國家選片,特別是不熟悉的國家,然而,若是包裝成一個大專題,要人不忽略「台灣」這個國家也很難。再加上透過有脈絡、有論述想法的選片,也能幫助普遍不認識台灣歷史與影片的國際觀眾,經由專題更有效率地認識台灣這個國家及影像風格。

 

也因此,在接下來的兩三年間,除了原先的新片推廣,Taiwan Docs 也積極協助國際影展製作「台灣專題」。截至本篇完稿前,較大規模的包括了:


2017 年

● 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焦點國家:台灣(Transparent Country: Taiwan)」專題,放映33部影片。

 

2018 年

● 科索沃國際影展(DokuFest)(註10):「國家的誕生:聚焦臺灣」(Birth of a Nation: Focus on Taiwan)專題,放映23部影片。
● 新加坡國際影展(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註11):「焦點:記憶顯影-探台灣當代紀錄」專題,放映11部影片。
● 印尼日惹紀錄片影展(Festival Film Dokumenter, 簡稱FFD)(註12):「台灣紀錄片:走進時光中」單元,放映6部影片


2019 年

● 希臘錫羅斯國際影展(Syro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註13):「比異鄉還陌生:台灣短曝」專題,放映13部影片。


 

其中,有好幾場是該影展首次以台灣,甚至是亞洲國家作為專題節目。當然,這樣大型專題的媒合,其實相當倚賴人際網路與機緣。

 

子暄:一開始可能都是個人跟個人的認識,例如台灣的誰誰誰認識國外的某影展策展人這樣,然後就會提議要不要做做看台灣專題?其實也是靠 TIDF(註14)牽了很多線,因為他們和國際的影展關係很密切。有時候你在某個影展做了(台灣專題)之後,其他影展看到就會覺得有興趣,他可能不會做一模一樣的專題,但他會覺得說你們原來可以做這件事情,因為大部分的影展做一個國家專題,不論專題的規模是大或小,其實都還是需要滿多資源的,所以如果說我們這邊推廣單位可以協助的話,當然對方就會很樂意、更樂意做。


 

此外,他們也發現到,隨著國際影展越來越有「跨界」的選片趨勢,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界線也越趨模糊,這也影響了 Taiwan Docs 自身的選片以及影片推廣範圍。

 

子暄:我們出去推廣的時候,也都會一直被問說台灣有沒有實驗、跨界這些類型的紀錄片出現?所以我們找影片的方向也會將一些涵蓋實驗影像的,或者有一些加入動畫的影片去提提看,這就和以往傳統紀錄片的推廣方式很不一樣。


 

國際觀影網路平臺的參與、國際工作坊的主/合辦
強化台灣紀錄片的國際能見度與參與度

 

除了影展之外,Taiwan Docs 也不時得因應駐外單位,或是外國學校漢學系、華語研究相關活動等放映台灣紀錄片的需求,是國外單位與台灣紀錄片間最直接的接觸管道。

 

Taiwan Docs 合作的線上平台主要有三個:Vimeo、Festival Scope(註15)和 Doc Alliance(註16)。前兩個因受眾主要是各個影展的選片人和發行商,就以新片為主,有點類似小小的線上市場展;後者成立最初的理念就是策展式的,風格也較喜歡獨立、藝術、有獨特美學品味的片子。因此 Taiwan Docs 也開始嘗試以專題式的選片,將台灣的紀錄片透過該平台介紹出去。

 

子暄:因為只有單片的話,那上面有太多部影片,觀眾就會覺得我沒有一定要看台灣的影片。


 

2019 Asiadoc 印尼日惹紀錄片劇本工作坊-菲律賓導演 John Torres 與台灣學員鄭瑋萱的一對一劇本討論

 

Taiwan Docs 也在 2015、2016、2017 年連續三年在國內舉辦紀錄片工作坊,邀請國外的講師來台灣,提供給創作者正在進行中的創作案建議。工作坊的性質與目的,也是從原先較偏向市場提案的模擬與訓練,轉為較著重創作本身的問題,頗獲好評。

 

不過很可惜的是,在這之後便不再舉辦工作坊,反而轉為和現有的、且行之有年的國外工作坊合作,例如,2019 年與印尼 Asiadoc(註17)工作坊的參與方式,便是要求對方提供保障名額給台灣創作者參與;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新銳製片人工作坊」(Emerging Producer)則促成以台灣為客座國家,贊助一名入選的台灣製片參與,這也是亞洲國家中成為該影展客座國家的首例。

 

對此,子暄表示:「這些東南亞工作坊的徵選對象都是東南亞國家的創作者,可是台灣不算在東南亞裡面,所以我們一直覺得台灣的創作者沒有辦法到這些這麼近的國家交流很可惜,所以我們就詢問印尼那邊可不可以用合辦的概念,開兩個名額給台灣創作者。去年(2019)是我們第一次和 Asiadoc 合作,今年我也試著再推推看可不可以有台灣的導師,或者是在課程中有台灣片的放映,就是想讓他們也大概知道一下台灣紀錄片的樣子。」

 

其實除了東南亞之外,歐美影展舉辦國際工作坊亦為常態,Taiwan Docs 也會主動鼓勵台灣的紀錄片創作者報名參加。然而回過頭來看,他們也不諱言,認為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效益,可能還是比與國外的國際工作坊合辦來的高,期待未來仍有資源和機會在台舉辦。

 

子暄:創作者個人出國參加工作坊,可能對他自己本身的回饋很多,可是如果要造成整個台灣紀錄片的產業有更多的討論,或者使台灣創作者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比如說一起參加工作坊的誰來當我的製片、誰來當我的剪接?這種串聯可能還是需要在國內才有可能。


 

 

對於「報名影展」的建議:勤做功課、不要怕麻煩、台灣影展勿錯過


在 Taiwan Docs 工作,兩人最常遇到創作者在完片之後,帶著長長的影展清單來詢問「怎麼投影展?」「怎麼選影展?」面對這樣的「大哉問」,兩人有幾點建議:

 

  • 先自己做好功課,了解不同影展的特質與屬性:


若要了解各影展的特質,可以觀察他們的選片開始,例如,該影展過去曾經放過哪些片子?有沒有專門關心什麼樣議題的單元?若是紀錄片工作者,更是可以多多研究專放紀錄片的國際紀錄片影展,例如日本的山形影展(註17)、南韓的DMZ(註18)、捷克的伊赫拉瓦,都是規模中型、有明確特色、極高聲望的國際紀錄片影展。

 

子暄:有一些片子,你可以明顯看出會有特定國家有興趣,像《疾風魅影-黑貓中隊》可能在歐洲就比較難促成影展放映,可是在美國就做了巡迴,那可能有一些片子是很明顯亞洲的影展會有興趣的。


 

此外,他們也觀察到有很多導演還是以三大影展(柏林、坎城、威尼斯)為目標,但等著等著,不知不覺就一兩年沒有放映,實為可惜。因為大型的綜合影展雖然聲量高、知名度強,但也因為整體影展的規模大,要在冗長的片單中吸引到觀眾關注其實也不容易。兩人建議導演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片子選擇議題性的影展,讓影片能和對議題關注的觀眾有更深入的互動,又或者是專放紀錄片的中型影展。因為當影片找到對的受眾,後續所開啟的討論度和可能性才會更高。

 

  • 不要怕麻煩,英文報名表格真的沒有那麼難:


兩人也發現,在報名影展時,「填寫英文表格」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門檻。但他們強調,其實每一個影展的報名表格都大同小異,「基本上你只要填過一個,後面基本上就都不需要操心了。」子暄說。他們也推薦「FilmFreeway」(註19)這個網站,創作者可以在網站上填寫,網站會自動幫你推薦合適的影展,提醒報名期限等。

 

  • 不要錯過台灣的國際影展:


此外,兩人也一致認為報名台灣的國際影展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會邀請國際評審來台灣,這可以讓你的影片更直接、主動的被看到。

 

慕寧:影展有「世界首映」、「國際首映」跟「台灣首映」。很多人不會想要第一個就先報台灣的影展。可是我覺得要分國內外來看,台灣你是一定要報的,你可以把台灣的影展都先選出來,想說你要報哪一些,當作是「台灣首映」的篩選。

子暄:以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來說,台灣競賽的國際評審可能一年就看這 15 部台灣紀錄片,他會覺得這就是今年台灣最好 15 部臺灣紀錄片,這就是他接觸到台灣紀錄片的一個管道。在台灣的國際影展上你也可以接觸到不一定是評審啦,就可能選片人、來參加的貴賓這些,他們有機會在這邊看到台灣紀錄片,甚至直接跟你聊天的話,那他們把你的片子選去他們國家的機會就會蠻高的。

慕寧: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註20)選片人Cíntia GIL,就是來台灣擔任 TIDF 亞洲視野競賽的評審時,看到入圍影片《Goodnight & Goodbye》(註21)後,再之後才邀請片子到里斯本作國際首映,也入圍他們影展的國際競賽,這是一個直接串聯起來的關係。這樣的案例其實非常多。

 

2018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GIFF)
左起:新加坡導演陳彬彬、TIDF策展人林木材、導演吳耀東、導演賀照緹

 

 

結語


如前所述,台灣在國際紀錄片圈中的知名度低,影片又多以在地議題為主,在製作上的規模也與國際上多數電視紀錄片有所落差。作為推廣者,兩人會是怎麼看台灣紀錄片的「國際潛力」?或者,他們是否認為,台灣創作者應該在製作時就想到國際觀眾,或者選擇國際目前流行的議題呢?

 

對此,慕寧認為製作的規模、精良與否,相較於劇情片,紀錄片反而更重視完整度和足夠的說服力。子暄則表示,議題紀錄片很看時間點,流行一過大家就不會特別有興趣了。

 

慕寧:以台灣來講,我們去年同婚過的時候大家都在拍這個東西,可是你這東西放到歐美的時候,他其實已經過了,對,所以他不會特別有興趣,為什麼?就算你是亞洲第一個成為同婚的國家,但是對他來講,他其實不會那麼有興趣。兩人以《未來無恙》在 FFD 放映時的觀眾反應為例,其實觀眾光是看片中的兩個小女孩,就知道原住民是處於被壓迫的處境了,片中的新聞片段對現場觀眾來說反而很難懂。
 

子暄:我覺得有時候也不只是台灣創作者,可能就是在地的創作者,都會很怕人家不知道我們發生什麼事情,所以一直用字卡用新聞或用旁白去說,可是那些東西其實對外國人來說一次太多資訊了,他會很難接收。像有時候連我們去看,假如說台灣的冤案紀錄片好了,你要搞懂那些人是誰,都很難了,何況外國人都要看字幕。我們可能聽過案件,所以有基本的印象,又因為是聽母語,所以很好連結,可是對外國人來講,就是『天哪,他好像看一本小說』,這麼短時間之內他要搞清楚什麼事情真的很難。

 

然而,兩人也一致認為,這並不是在要求紀錄片導演們在創作時就要思考國際觀眾的反應,或者將影片的國際發展潛力放在第一位。反而,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前提,仍舊是要努力的把自己想講的用畫面、人物說情楚,從中帶出影片的核心價值。畢竟,那或許才是一部影片能超越語言和文化隔閡、人人都能被打動的核心所在。


 

 

 

Taiwan Docs 隸屬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為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希望能讓對台灣紀錄片有興趣的單位與人士,更輕易地接觸台灣紀錄片作品,同時協助創作者瞭解國際紀錄片產業。(官網


服務項目包括:

1. 台灣紀錄片資料的保存與整合:建置台灣紀錄片之影片、影人、單位的中英雙語線上目錄,提供免費檢索服務,除了達到資料保存的目標外,也能增加影片曝光率。
 

2. 國內外產業資源整合:國際徵件行事曆有效彙整影展、市場展、工作坊、基金等介紹與報名截止日期,協助創作者瞭解國際紀錄片產業概況。
 

3. 推展國際合作:Taiwan Docs 自許為台灣紀錄片與世界接軌的窗口,以推薦網站收錄之影片與影人為基礎,主動連繫國際紀錄片相關單位,積極尋求跨國合作機會。
 

4. 協助影人項目:Taiwan Docs 歡迎各界詢問台灣紀錄片相關問題,例如針對需求提供國內外產業訊息,如影展徵件、短期進修、影人交流、資料協尋、作品推薦、放映規劃、影展╱工作坊╱提案會等報名資訊、拍攝合作介紹等。
 

 

 


台灣紀錄片,完成之後-台灣紀錄片發行及行銷經驗研究   連載中

 

 ___________

註1: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Ji.hlava IDFF, 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97年,重視論述與交流,鼓勵激進、實驗、原創的作品,是東╱中歐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影展,每年吸引超過四萬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專業人士及觀眾。
註2: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前身為國家電影中心,再前身為國家電影資料館。
註3:SSD陽光紀錄片大會(Sunny Side of the Doc):SSD每年六月在法國舉辦,致力向世界推廣紀錄片的國際合製、開拓紀錄片的交易市場、紀錄片工作者的交流與討論。
註4:ASD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Asian Side of the Doc):2010年起始,由有 24 年歷史的法國紀錄片市場展「陽光紀錄片大會」(Sunny Side of the Doc,簡稱SSD)在亞洲舉辦地附屬展覽。
註5:Hot 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北美最大型的紀錄片影展、會議暨電影市場,每年影展播映約200部來自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頂尖紀錄片。
註6: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Amsterdam,簡稱IDFA):世界上最大的紀錄片影展,1988年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包含競賽、講座、論壇、市場展等重要交流。
註7:年度紀錄片推廣手冊:每年年初,Taiwan Docs都會透過公開徵件,篩選出具國際放映潛力的紀錄片新作或正在進行中的紀錄片企劃案,編製成一本全英文的「紀錄片推廣手冊」,作為一整年海外推廣的基礎。一整年,Taiwan Docs都會帶著這本手冊,奔赴世界各地參加國際紀錄片影展,向來自全世界的策展人、選片人推薦台灣紀錄片。當然,並不只是收錄其中的影片才有機會被引薦,Taiwan Docs也努力與業界保持良好聯繫,隨時更新與彙整新片資訊,向有不同選片需求的單位介紹。
註8:Taiwan Docs中英文資料庫:docs.tfi.org.tw/zh-hant
註9:Taiwan Docs徵件行事曆:docs.tfi.org.tw/zh-hant/event-calendar
註10:科索沃國際影展(DokuFest):成立於2002年,每年夏天在科索沃中世紀城市普里茲倫展開,該影展特別關注於巴爾幹地區、人權、社會運動及國家獨立議題。
註11:新加坡國際影展(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87年,為新加坡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影展。
註12:印尼日惹紀錄片影展(Festival Film Dokumenter, 簡稱FFD):創立於2002年,是印尼及東南亞的第一個紀錄片影展,每年固定於12月在印尼日惹舉辦。
註13:希臘錫羅斯國際影展(Syro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2013年,每年夏天在位於愛琴海中央名為錫羅斯的小島舉辦。
註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TIDF。
註15:Festival Scope:www.festivalscope.com/
註16:Doc Alliance:dafilms.com
註17:紀錄片劇本工作坊(Asiadoc - Documentaries in South East Asia):由日惹國際紀錄片影展及法國Docmonde合辦的工作坊。
註18: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在日本山形縣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紀錄片影展,1989年10月由日本紀錄片工作者小川紳介與其他人共同創辦。主要有「國際競賽」與「亞洲新力」兩大競賽單元。是亞洲導演最嚮往的紀錄片聖地。
註19:DMZ - 韓國國際紀錄片影展(簡稱 DMZ Docs),於 2009 年創立,在首爾近郊的坡州市 (Paju City)與高陽市(Goyang City)舉行,地緣接近南北韓非軍事區 (Demilitarized Zone, DMZ),影展以此為名,並強調「非軍事區的和平、生活與交 流」的宗旨,致力於推廣與發掘不同主題、風格的紀錄電影作品,並將紀錄片推廣成一 般大眾皆能親近的電影類型。
註20:FilmFreeway:filmfreeway.com
註21:里斯本紀錄片影展(Doclisboa):歐洲相當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也是葡萄牙最重要的紀錄片平台。
  《Goodnight & Goodbye》:台灣紀錄片導演2018年的作品,獲得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亞洲視野競賽的評審團特別獎及觀眾票選獎。

 

Ruby Hsieh

Ruby HSIEH I Hsuan 謝以萱 is a curator, researcher and writer based in Taipei, Taiwan. https://hsiehih.com/ 長期從事影像書寫、推廣、策展工作。持續關注當代東南亞電影與文化產業,相關評論、採訪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 Email ruby761116@gmail.com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